• 26阅读
  • 0回复

“花儿”漫天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9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花儿”漫天山
  徐向君
  羊肉青菜桌子上端,
  拉条子吃得舒坦。
  自行车不骑摩托车换,
  好日子再没啥扯攀……
  这首“花儿”,是我从一个遥远的西部边陲小镇——天山南麓的焉耆回族自治县永宁乡“花儿”演唱队听来的。
  这是一支誉满全疆的民族文艺轻骑队。二十多名队员,分别来自回、撒拉、维吾尔等民族。队员平均年龄二十九岁,大都是乡中学的教师。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甘、宁、青等省区的一种山歌。据考证,焉耆回民主要来自宁夏等西北回族聚居地区。“花儿”队里许多队员的父母,都是当地有名的“花儿”歌手。一九八四年,这些喜爱“花儿”的年轻教师,自发组建起了全疆第一个“花儿”演唱队。
  创业不易艰辛多。一切都靠自己想法去解决。姑娘们去商店,掏钱扯来布料,动手加工演出服装;小伙子到建筑工地,找废竹筒做成竹板。连扇子、彩帕等道具,都是自己加工。自编、自导、自演,排练和演出都是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十多年来,“花儿”队走遍了全县城乡,唱红了天山南北。全县八个乡镇、四十八个行政村,他们一个没落,有的甚至去过十多趟。在库尔勒、博湖、伊犁、巩留等地,到处都留下了“花儿”队员的足迹。
  焉耆人喜爱“花儿”,也喜欢“花儿”队的年轻人。只要他们走在大街上,马上就有人走过来打招呼。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花儿”队员的面孔,比中央电视台的大明星还熟悉、还亲切。焉耆“花儿”虽源于内地,但是受边疆各族民歌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相互交融和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既保留了甘、宁、青一带“花儿”的高亢、婉转的风格,又兼容了维吾尔民歌的奔放、哈萨克民歌的嘹亮以及蒙古民歌的悠长,因而更加悦耳动听。这些年来,永宁乡“花儿”队除保留了《花儿与少年》等优秀传统“花儿”外,还创作编排了《欢乐的日子》、《焉耆美》等大量富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新“花儿”,先后上演一百多个节目,演出总场次逾百场,观众达十多万人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