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中原一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9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大地之光

  中原一镇
  段心强
  1996年6月4日——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的人民牢牢记下了这个日子——这天,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冒雨视察他们镇办企业的兴致给他们注入了力量,一次次满意的微笑为他们的做法画上一个个对号,多次评点为他们拓宽着通往未来的道路……这个穷山村十年间变成年产值十四亿元的富裕镇,有人说:“就像一个梦。”其实,这不是梦,这正是一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年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史。
  竹林村的“三中全会”:七天七夜
  江总书记看过竹林镇的变化,意味深长地说:“任何地方的振兴,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竹林镇的带头人就是赵明恩——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那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和过早稀疏的头发,记录着他与贫困和比贫困更折磨人的错误观念进行一次次抗争的不屈和坚强。他主持召开的被称之为竹林村的“三中全会”,决定了这山村的振兴。
  竹林村,位于中岳嵩山北麓,原是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块墓碑上记载:魏晋时期,竹林一带“两山相夹,竹林茂盛”,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山区。人们施展非凡创造力的同时,也施展出非凡的破坏力:砍伐山林,创造了幸福,也制造了不幸:山秃、水断、竹死,农民从此开始了漫长而重复的苦难生活……乡亲们年年月月,胼手胝足,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是不能摆脱贫穷、饥饿这些恶魔的折磨。那时节,所有致富的大道小路全被堵得严丝合缝,生命的钟摆在这里沉重地摆动着,人们沉没在缓慢的节奏中。1977年赵明恩被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不久又当选为书记。此时的他,心中仍有不死的希望,但希望的光明却总是那么遥远,仿佛他是在带领乡亲逃难,没有航标,也没有彼岸……
  一声雷,天下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普降喜雨。赵明恩的感觉是多年大旱遇到一场透雨,他立即召开群众大会:“过去的年代,在生活的道路上覆盖一层厚厚的尘土,党的三中全会把这层尘土清除了,致富的路子清晰啦,再也不能‘红薯干子是主粮,母鸡屁股当银行’了。”赵明恩一头挑着党支书的“原则”,一头挑着老百姓的“发财愿望”。他首先带领大伙办起了机械厂。为这,他出门坐慢车,住宿找最便宜的旅舍。一次,他们在外地推销产品,中午只一人买了一碗米饭。因为天热,实在咽不下去,就把别人剩下的菜端过来,分开吃了……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带来新问题。竹林镇许多新矛盾使赵明恩挠心:社会上“分掉集体财产”的呼声越来越高,党支部五名支委中三个办起私营小厂,不少队长要撂挑子。“大包干”后,一些农民就像群没头领的乌鸦,落了一地,各寻各的食路。没生产门路的村民像一只只无路可走的羔羊,呆在那里四下张望。支委会、党员会开不起来,群众有事找不到干部,党中央精神传达不到群众,出现“中梗阻”。一个个村民像是从玉米棒子上掉下来的颗粒,散落在瘠薄的土地上,乱生乱长:从1982年底到1983年6月,全村就发生二十起打架事件,六个青年被抓进派出所里,三个坐了监狱……
  赵明恩像牛吃草一样,把这些突然而复杂的事情吞到肚子里,然后像牛吃草一样“反刍”过来,细“嚼”烂“咽”,品其味,觉得味道太苦,一个又大又粗的问号越来越清晰:中央有话,不改革没有出路,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干部、党员办个体或联合体企业符合政策,应当允许,但多数群众怎么办?困难户、傻子、五保户谁管?“赵书记,我们坐的是没底的轿,就等你领着致富呢!”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他的焦急中,充满了一个基层的共产党人挣扎着要带领人们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渴望和决心。
  1983年6月25日,决定竹林命运的会议——七天七夜的历史性会议开始了。会场分两个:一个在大队会议室,参加者是全体党员、生产队以上干部、群众代表六十多人;一个在各生产队里,由群众逐个评议党员。赵明恩在党员、干部会上说:“在党内说话,都把舌头伸直,别肚里半截嘴里半截。”他在群众会上又说:“都是乡亲,讲客气话见外,有话直说。”接着,他在主会场认真听取每一个人的发言,一直听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夜里,走到会场中间,又同大伙儿冷静地算了一笔账:全村二千多人,能够在市场上杀一条血路,占领一席之地的人有,但不多,满打满算九十多人:一是部分党员,交了一些有头有脸的朋友;二是干部,在工作中趟出一些路子;三是退伍军人,走南闯北,有胆有识。但这才是村民的零头,还有二千多人没有找到出路。他们咋办?赵明恩留给大家一个题目。第五天,他作了第一次发言:“大伙都知道,支委里就我和李淑转没搞自己的项目,但不是我们不会干。村里现有的几个项目都是我一手干起来的,要是拉出来单干,干成几十万元户不在话下。可我们没干,因为我们想到竹林村的大舞台,男女主角一走,剩下的一般演员不就都傻了眼?!”这时,他让人一字不差地念了几段群众的评论意见:“生活只给我们留下一条路——跟共产党走。党支部千万不要扔下我们这些无枝可依的五保户。”“集体财产是大伙一根棒一根棒叼来的,不能分呵!”“当干部的脚踩两只船,一边个人挣大钱,一边从集体拿补助,里应外合,还叫老百姓过不?”……
  会议最后一天,天空浓黑的乌云被风一吹,散了。会场上鸦雀无声,赵明恩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党员,必须遵守党的宗旨,利用权力为自己办企业是党的宗旨不允许的。再说,一个人两种身份,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一个心挂在两下里,许多事难以摆平。比如你搞到一批平价材料,是给集体还是留给自己?一旦伸错了筷子夹错菜,就成为众矢之的。现在要商量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
  “既然不能两全,就叫大家选择:当干部就不搞个体或联合体企业,要不就辞去职务。”一位党员提出建议,马上得到多数党员支持。赵明恩觉得在理,把建议变成了“党支部决议”——在全国最早提出领导干部不能经商的问题。
  一个村庄和一个人一样,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站在十字路口,有多条路供你选择——不同的道路通往不同的终点。竹林村到了这一时刻,八名生产队以上干部辞去职务,大多数干部振作起来抓集体经济。“就是把胳膊当大腿使,也要干出个样来。”赵明恩发出誓言。群众吃了“定心丸”:有赵明恩掌舵,我们再不怕不会划船。
  历史性的选择:亦工亦农
  生活像是秋风,把生命的果实吹得成熟了,也把生命中枯萎的黄叶打落在人生的道路上。赵明恩像父辈一样——从中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吮吸着勤劳、坚韧、抗争的乳汁,却不像父辈那样——同时也喝着禁锢、迷信、散漫、自足的精神苦水。他在生活中成熟了一个见解:发展工业是农村致富的路子,而工业要靠人办,一个巴掌拍不响,仅他一个赵明恩玩不转。破除“磨掉棱角才算成熟”的用人标准,选拔能干成事的一把手;割断小生产者的陈旧但却未腐烂的绳索,让大家甩开膀子搞生产经营。他们就认一个理:凡是把羊群赶往最绿的草地上去的就是好牧者。这里展示几个分镜头——
  耐火材料公司董事长李经周有句名言:“弄个仨瓜俩枣就心满意足——这是小生产者的心态,实质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他从巩县林业学校毕业,当过饲养员、采矿工,1980年担任耐火材料厂厂长。当时只四十万元固定资产,却有九十五万元债务。李经周话不多,肚子里却唱着一台精彩的哑巴戏。他带领全体职工苦干一整年:拼出产值八十多万元,向国家缴税十万元,发了工资和奖金外,还了部分债款。——这在当时的竹林村,是令人吃惊的天文数字。1985年又扩建了耐火材料厂,还建立了现代化的车间,当年产量翻一番,产值也翻着跟斗往上涨。
  李经周既敢闯市场,又清醒地看到,在商海上扬帆远航,风大浪急,没有航标,谁也不敢挂“无事牌”。一条船孤孤单单,难于应付大海上的风浪和暗礁。李经周一方面造大船——继续扩大第二耐火材料厂,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建镁碳砖厂、化工厂、铸造厂、纸箱厂、家具厂、熟料厂、制药厂。一厂变七厂,组成了不大不小的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如同插入热水里的温度计——直线上升,成为竹林的一大支柱企业。
  竹林超硬材料总厂厂长李荣保说:“小生产者可以创制名牌产品———如王麻子刀剪、德州扒鸡、狗不理包子……但这都是小生产的代表作,认‘硬件’而不认‘软件’,崇拜手艺而不尊重知识。而现代企业的名牌产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把每一个人的意志都凝结在一条生产线上。”他们原是一个小厂,原厂长搞家长式领导,人心七股子八叉,经济效益较差。党支部破格提拔中学毕业的电工李荣保接任厂长。他调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从太阳普照大地——有的地方丰收,有的地方干旱得到启示,果断地推倒亚细亚作坊式管理的坚固围城,大步跨过泰勒“定额管理”的西方模式,创造出中西方相结合“竹林管理”模式:既有钢铁般的工作程序,又充满公仆与主人的感情;既不像吃大锅饭那样——谁也不能比谁米汤碗里多层皮,也不能落得太远——提倡相互照顾:横竖都在一个村里住着,吃亏沾光都在自己碗里,不能斤斤计较。1993年,他向专家咨询后,从国外引进一套当代先进的冷摆碾压机,采用新的冷摆动碾压成型工艺,生产摩托车、汽车的精密机件。精密度达到国际标准,寿命是原来产品的四倍,而价格却便宜三分之一,在全国又是“独一份”,投产当年就签订上百万套的预售合同。江泽民总书记拿着这种产品爱不释手,发出由衷的赞叹:“不简单!”
  竹林村村长李淑转是女的,外村人跟她开玩笑:“您村的公鸡不打鸣咋的,咋叫你当村长?”她的回答很得体:“男人女人都一样。”她有句格言:“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门路、门路,出门去就有路。搞市场经济,必须打破小生产的‘庄园模式’,根据两大市场组织生产经营。”1987年,一提出建设高档镁碳砖厂,人们就担心山里人找不到市场“入口”,李淑转耐心说服:“外国人都能远渡重洋,到咱们的东北买镁砂,咱咋去不了东北?!人家辽宁的镁砂都卖到世界几十个国家,我们咋出不了国门?!人家能,咱们也中,差啥?不缺胳膊不少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竞争,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席话解开了多年结在人们心头上的疙瘩,鼓起了大家的勇气。
  通往未来的“缆绳”:高新技术
  竹林镇以快节奏填写了自己发展的“进度表”。1994年已由冷冷清清的山村冷街变成沸沸腾腾的小城镇。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村改为镇,顺理成章,从上到下,一路“绿灯”。
  生活中偶然一件事,常常能使人们的精神突然升华。赵明恩从美国考察回来,召开了竹林镇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会议。他说:“这次出国最大的收获是真正感到咱们落后。咱们最缺的是科技,往我们的企业里注入科技含量才是真正的输血,抓住了它就抓住了通往未来的‘缆绳’。我们镇干部大多是白丁,得借‘脑袋’生财,借别人的腿搓自己的绳。”他代表镇的领导班子向社会发布一条新闻:竹林镇四门大开,来者不拒,广纳三教九流,都给用武之地。但来考察的很多,“回头率”甚低。这使赵明恩清楚地看到,不管承认不承认,始终与理想相伴的是物质生活,最伟大的发明也与世俗的衣、食、住、行连在一起。于是,他们决定筑巢引凤,再造竹林。赵明恩说:“我们不指望建成天堂,而要让人们看到,我们干的社会主义是金桥,沿着走上去就是天堂,从而愿意到我们这里来,这就够了。”
  ——建竹林山庄。竹林镇是国家的神经末梢,信息传递缓慢,住宿条件又差,中外客人来谈生意或参观,就是再累也要到郑州住宿。竹林人利用山区的优美风光,创造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大自然的美最难捉摸,竹林人却能捉住它,并巧妙地安排在住宅周围。那山林像是一块挂在山坡上的绿色地毯,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那一幢幢别墅般的农家小楼,像是地毯上的一幅幅彩色图案;那二星级宾馆,像是被固定住的海市蜃楼。宾馆内设高、中档客房,还有健身房、桑拿浴、娱乐厅、会客厅、谈判厅,与国内外各大城市可以直拨电话。大楼前边是宽阔的停车场,停车场旁边是新植的竹林。大楼后边是类似大观园里的小花园。在这里,春露滋润,万枝竞秀,一片盎然春机;春雨倾泻,绿波翻滚,声如万马奔腾;秋风劲吹,花木摇曳,显出千万姿影;冬雪飞舞,银装素裹,又如碧玉落盘。客人来到这里,个个流连忘返。
  ——塑造时代文明。竹林镇风光美,更重要的是一种到处可见的道德美。看到那充满自信但又和睦相处的村民、整洁的街道,就想到这里井井有条的秩序、深入人心的法规以及淳朴的民风。他们每年组织旅游,让大家在华西村、刘庄、红岩村、渣滓洞、泰山、黄山、兵马俑、蓬莱阁、故宫、长城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在群众中开展“八好”评比活动,每年都评出好党员、好干部、好团员、好民兵、好职工、好媳妇、好妯娌、好公婆。评出好媳妇后不但在竹林镇披红戴花,还要到娘家庆祝一番。这些活动使竹林人筛掉了自私、偏见、狭隘的陋习,形成了团结友爱的新风,创造了良好的合资环境。美国一些专家来到竹林,认真侦察这个小镇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少财富和荣誉,被竹林人的热情诚实感动,为竹林镇的经济实力吸引,取消了到开封、西安游览的计划,集中时间洽谈联合办厂规划,建成河南省医药界最大的合资企业——竹林安特制药有限公司。
  ——借“马”拉“车”。竹林镇高新技术生产项目迅速增多,急需各种人才,赵明恩和李淑转便到各地去“挖”。第二化工厂缺少个专家,赵明恩、李淑转听说巩义县化工厂厂长李炳钦提前退休,准备到另一家企业应聘,便连夜赶到李家,请他出山。李炳钦婉言谢绝:“我年纪大了,请另找高明。”他们受到冷遇,仍不死心,第三天晚上又走进李家,坦诚相邀,李炳钦有点动心,但仍难决断。他们又第三次登门,李炳钦笑了:“我算服了,你们不要再跑了,我去。”第二天早晨,他们派专车到县城接回老李,在全体干部会上宣布:李炳钦为竹林总公司副总经理。李炳钦深感知遇之情,把自己一生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绝招献给“二化”,研制成功铁沟料——冶金必备的不定型耐火材料,成为竹林镇的拳头产品,取得可喜的经济效益。
  时间就像一条无限延伸的绳,上边结着一切光荣和耻辱,欢乐和痛苦,失败和胜利。竹林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经历着时间的磨砺,变得强旺起来了,他们将继续前进,继续为着更幸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