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在广播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2-07
第2版()
专栏:

在广播站
本报记者 陆灏
“你们怎么老不下班?”
“还不到时间。”
“老早到时间了,你们的表一定是停了!”
工长王立中对匡永富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看的表,不会错,还有十分钟才到下班的时间。”
等待接班很久的工长匡永富,哪里能服气。他几乎是愤激地说:“很多人的表都到时间了,就你们的表走得特别。”
究竟是谁的表对,一时也实在弄不清。有的快三分,有的慢两分,一只表一个时间,谁也很难说谁的表一定最准确。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去看看广播员小赵的表。他们说:“小赵的表一定确实,就像她平常广播一样,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
这时候,赵兴云正走过来,她颀长的个子,梳着两条黑亮黑亮的辫子,辫梢上系着紫红色的毛线。人们从老远的地方就看到她了。
“广播员,你来说句公正话,现在实在是几点钟?”大家都围着她,问她。
其实,小赵的表也并不是什么一分一秒不差的标准表。不过,由于人们对广播站的信赖,所以大家都愿意让她来作决定。她看了看表,说:“现在是下午两点五十五分。”
她的话竟是这样有力地立刻平息了这场难解难分的争论。不管是上班的人等得怎样急躁,听了她的话,他们就心愿意服地再等五分钟。下班的人说:“我们到时间一定下班,保证不再工作就是了。”
为大家爱护和关怀的广播站,坐落在汉水左边的堤岸上,那是用苇席临时搭成的一间小屋。在靠近现场这一面,开着两扇小玻璃窗,它像两只不疲倦的眼睛,永远带着热情和力量,朝朝夕夕地望着和鼓舞着建设汉水桥的人们。
在三号桥墩的打桩工作快要结束的那一天,装吊工们一早上班的时候,工长王立中向大家提议说:“咱们今天争取打三根桩,创造一个新纪录!”站在桥墩上的赵兴云听到了这件事,她马上跑回广播站去,接着,就听见她把他们要创造新纪录的决心告诉了全工地。
王立中工班的同志们听到了自己的事情立即在工地上传播开来。他们说:“全工地都在看着我们,我们可不能辜负广播员的一片好心啊!”
那正是冬天最后的一些日子,天天雨雪纷飞,汉水上面冷气逼人。人们穿着雨衣,站着不动,只要一会儿,雨衣上就凝结了一层透明的薄冰。管桩上面冻了的螺丝帽,常常要用温水烫了以后才能把它卸下来……。
平常一个班八小时只打两根半桩。王立中那个工班今天在六个半小时内就超额完成了自己的计划。当他们刚刚把第三根桩打完不久,一霎间,关于他们创造新纪录的消息,小赵已经又从广播站上及时地传出来了。
水下基础工程有一段不短的时间是在风雨交加的坏天气里进行的。不停的雨把整个工地宿舍都泡在大水里,人们在睡梦中醒来,房间里的小凳、脸盆和鞋子都浮在水面上了,小赵的辫子也有大半根被浸在水里面。本来别人看她是个女孩子,为了照顾她,不让她上夜班,可是她那里肯答应。从宿舍到工地,有一长段路,水比膝盖还高,人在水里走路,一步一跤,像在烂泥里翻筋斗一样。从堤岸到船上去,要经过高高的陡坡,有时候小赵是像孩子们坐滑梯一样,干脆溜下去的。这一天夜里,雨仍是不停地下着。她和广播站另外一个同志到四号桥墩去。
两人刚走到堤下,看见伙房里两个炊事员正挑了两桶稀粥给现场送夜饭去,稀粥的木桶边还挂着一篮满满的馒头,天黑,路滑,他们全身是水,一滑一滑地艰难地走着。
小赵看到这情形,很受感动。她说:“你们真辛苦啊!”
有一个年纪大一点的炊事员,他摇摇头,表示不同意她的意见。他指着灯火明亮的四号桥墩现场那边说:“我们算不了什么,他们才辛苦呢。”
他们从这一只铁驳到那一只铁驳去,这中间,在汉水的急流上要走过一段几丈长的跳板。跳板很窄,且软,没有铺上草垫子,滑得厉害,比独木桥还难走,炊事员们刚走几步,挑着的稀粥桶直乱晃。小赵赶紧跟在他们后面,用两只手帮助拉住那乱晃的粥桶,一步一步地帮助他们走过了跳板。
这是半夜过后,除了夜班的工作同志以外,工地上大多数人都已经睡了。可是,小赵看到这种情形,她觉得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她想到这里,就一个人走回广播站,把炊事员们艰难地送饭的情形告诉给夜班的同志们。
整个工地和伙房,都被小赵的广播感动了。
她总是一会儿出现在工地,一会儿又听到她在广播站上向全工地说话。白天是这样,半夜也是这样。她成了工人们最好的朋友,人们只要有一段时间听不见她的声音,就要问:“小赵到哪里去了?”
“小赵怎么不广播?”
刘进祥小组在下班以前十分钟完成了一天的打桩计划以后,他们想起了广播站,马上打电话给小赵说:“我们已经提前完成计划了,请你给我们广播广播吧。”
小赵答应了他们。
“请你马上广播。我们都等着听你的呢。”
小赵一广播完,她马上就来到了五号桥墩的现场。她看到管桩已经下沉,离下班还有十几分钟,工人们有的在捆千斤,有的正穿葫芦;小赵看到他们正在准备插一根管桩,为下一班顺利打桩准备条件。
小赵看出了工人们的心思,她马上又跑回广播站去,把这件事情向全工地作了介绍。刘进祥小组的工人们听了以后说:“小赵的眼睛,好像一天到晚在看着我们一样。”他们真的在下班以前插好了一根管桩。
广播站成为工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了。
在一个黄昏,有一位装吊工走进广播站的小屋子来。
“我们有个要求。”
“什么要求?”
“我给你们写了一个稿子。”
“是给我们写了一个稿子?”广播站的同志们奇怪地问。
“是的,这个稿子上写的是关于你们的事情。”那位工人说:“你们的工作太辛苦了。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你们在广播;我们下班的时候,也听到你们广播;我们躺下睡觉了,知道你们还在工作。你们都是为了我们,大家要我来谢谢你们。”
“应该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劳动,我们是一点点工作也做不成的。”广播站的负责人客气地说。
“我们还要求自己来播送一篇稿子。”
广播站对于这样的事情,当然没有权利拒绝。
他几步走到送话器的跟前,可以看得出来,由于他是第一次站在这样的地方,他的紧张的心情使得他手里拿的那张白纸有些颤动,他大约因为是过于兴奋,所以这些话听来是断断续续的,有的甚至是重复的。但只要任何人听到这些话,就会知道其中包含着多么巨大的热情的赞扬。
“广播站的同志们,非常关心……我们,对我们……很有帮助。大家要……要向他们……学习学习。”
工人们用这样大的荣誉来评价广播站的工作,这是连赵兴云自己也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为祖国设计新型的机车葛 娴
铁道部机务局的工程师们,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五次参观了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上的“Л”型蒸汽货运机车,以便为我国的新机车提供设计资料。
“Л”型机车是苏联在卫国战争末期,为适应战后铁路运输需要而设计的。它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有色金属,而且轴重较轻,牵引力大,在一般线路上均能运行。机车总设计师勒·斯·列别姜斯基和五位设计师曾获得斯大林奖金。“Л”型机车的设计,充分表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的关怀,它在我国工程师们的思想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最使工程师们注意和感到兴趣的是司机室。工程师王忠孚说:“走进司机室,就像到了舒适的小客厅,里边有挂衣钩、小镜子,门窗十分严密。”踏上一个微斜的司机梯,人们就可望见司机室内光滑干净的地板,司机和副司机的皮沙发椅子;在椅子的旁边,各有一块活动的皮垫,把它放下来,司炉就可以坐在上面。米黄色的墙壁,和灯光显得很调和,使乘务员能十分安逸地集中精力了望前方。机车上有着自动的投煤装置,司炉只要坐在室内,调整着身旁五个阀的圆把手,就可以使煤从五个喷嘴不断射进锅炉里去。这样,不但大大节约了人力,还能使煤在火室里全面燃烧;烧得既均匀,又干净。潘祖佑工程师特别仔细观察了“Л”型机车的给油系统。他是管热力的,虽然他做铁路工作已二十多年了,但是还没有见过这样好的自动加油机。他钻进机车导轮底,找寻二十四根油管来去的路线。他发现:用这两个自动压油机,连最易使人疏忽的细小部分都能加上油;车一走动,油就自动地、均匀地压向各处。自动压油,可以改善我们的机车磨擦部分的质量,因人工加油常发生汽缸、汽室磨耗和擦伤等现象。
王忠孚工程师以前当过机车司机,他说:“乘务人员除开车外,还有两个活:一是烧火,二是给油。自动化减轻了人的劳动,使乘务员可以专心注视着前方,而且,室内各种操纵装置又极方便,那里还会出事故呢!”他回想:“一个工人,站在两个车上(一脚踏在机车上,一脚踏在煤水车上),一锹
一锹地添煤,这是多么费力的劳动!”他翻开一本有关铁路运输的书籍,计算着:如果一小时投一吨到一吨半的煤,那么,从运输繁忙区段京山线的古冶到山海关,往返一次,两个人(司炉和副司机)就要投十吨左右的煤,一万公斤煤连传煤带填烧,要七千五百锹啊!”他又想道:“用人工加油,同样很费劲,一到大站,司炉或副司机就要下车,急忙摸这摸那,检查各个动轮和轴箱等处是不是发热,然后用油泵吃力地一下一下压。”由此他得出结论:要使机车保养和检修工作达到规律化,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给油状况。
“Л”型机车上面的每一个细小零件,都引起了工程师们的极大兴趣。有一次王忠孚工程师像发现了秘密似的,钻进机车的水柜里去。他发现有一个特殊装置通向司机室。那就是测量水位用的仪表。乘务员坐在室里,可以从这个仪表知道后面水柜里水位的深浅。“这真是一个可贵的改进!”他想。“我们每到一个给水站,乘务员就得爬到水柜顶上,用尺杆插在水柜里去量水。冷天车顶结冻,滑溜溜地爬都不好爬。”对于这,有经验的司机知道得很清楚,乘务员要在机车未到给水站之前,即机车还在运行时,就从煤车上面爬到水柜顶上去量水,如果在爬行时碰着电线,就有碰伤脑袋摔下去的危险。
当过五年司机的技师周瑞林,仔细观察了“Л”型机车之后,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一个设计师,不但要有高度的技术,而且还要有先进的设计思想,处处为工人着想。机车内应该有便利乘务员操纵的一切条件。比如,它应该有工具室,让乘务员及时进行零件检修;应该有良好的排障器装置;司机室的门应该向里开而不应向外开;室内灯光不应刺眼,以免妨碍司机的视力……”
“‘Л’型机车是我们今后改进和制造机车的范例。”是大家的一致评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