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又拆一堵“墙”——记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开放公民旁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06
第9版(民主和法制周刊)
专栏:民主法制述评

  又拆一堵“墙”
  ——记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开放公民旁听
  本报记者苏宁
  久闻海滨城市大连近年来在市政建设方面,“盖被子”、“拆小房”、“铺草坪”、“拆围墙”,使得大连“长高了”,“变绿了”,就像18岁的大姑娘越变越漂亮。遗憾的是,记者始终无缘一见。金秋十月,大连又传来市人大常委会对公民开放旁听的消息,旁听群众将之形象地比喻为“拆掉了政治上的一堵围墙”,终于促成了记者的大连之行。
  架起民主“立交桥”
  1998年10月29日,大连市国贸大厦迈凯乐商场年轻员工刘景峰胸戴红色旁听证,以普通市民的身份,走进神圣的权力机关———大连市人大,旁听第十二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与他一样坐在旁听席上的还有11位工人、农民、教师、个体户、机关干部等。
  大连市民旁听办法是1998年8月10日市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主任会议根据修改后的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制定的,旨在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让本市公民更多地了解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情况和全市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市民参加旁听的办法是:市人大委托有关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按分配名额推荐;公民个人也可以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在规定时间内向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提出申请。参加旁听的市民在旁听会议期间不能直接发言、参加审议。如有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本选区的人大代表或以书面形式向市人大常委会反映。
  据大连市人大有关同志介绍,由于会议厅条件所限,每次常委会只能允许12位市民旁听。到目前为止,共有24位不同界别的市民参加了旁听。人数虽然不多,但此事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市民纷纷给人大写信、打电话表示关心和支持,甚至有外地在大连学习、工作的人士提出旁听要求。
  大连的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市人大开放公民旁听一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报道,《大连日报》将此举誉为“架设民主立交桥”。
  决策者的思考
  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民开放旁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不是一时兴起。
  早在1998年初,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班子组成之后,常委会的领导人就开始琢磨如何进一步推进人大工作,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大连市委提出的依法治市的基本精神,大连人大常委会决定采取请市民旁听这个形式,将议事、决策、审议过程向市民公开。
  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玉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为了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就要千方百计地扩大民主渠道,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公民旁听制度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在民主法制建设上的一个重要体现。过去人大常委会关着门开会,造成了人们对人大的性质、工作、地位都不了解,这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其实人大常委会所有的议事活动都是直接反映群众利益的,没有任何事是需要保密的,包括干部任免。因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优是劣应该公开亮相,也不应保密。
  建立公民旁听制度不仅使人大和群众更加贴近了,而且也加强了群众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不仅政府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人大常委会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否代表、反映人民的意愿,是否称职,直接接受群众监督,有利于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素质和立法、决策水平。
  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振荣及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巩其庄也都一致认为:让百姓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使常委委员、人大代表以及政府有关领导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这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举措,也必将对加强和改善人大以及政府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搭上“头班车”,亲身经历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运作过程的20多位普通市民来说,这一短暂的经历给他们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记忆。
  21岁的刘景峰上学时一直是政治课代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是第一个打进电话要求参加旁听的普通市民。他说,治理一个国家真不容易,很多事情并不是像1+1=2那么简单,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就比如上次常委会讨论的城市供热条例,各方面争论就非常激烈,最后还没有通过,要修改后再提交下次会议审议。要不是参加旁听,我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
  来自大连市妇联的王金顺、团市委的杜长敏、居委会的安淑慧对常委会会上的畅所欲言、敢说真话的民主气氛和委员们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认真负责态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说,人大常委会开会有议有决,并不是像过去人们想象的那样,“发发言,举举手,鼓掌通过。”常委会组成人员都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每个将要出台的法规逐字逐句地推敲;对政府工作一分为二,既充分肯定,也尖锐批评;不仅提出问题,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参加旁听是一次高层次的政治、文化享受。旁听市民因此建议每年一度的代表大会也能对公民开放旁听。
  来自大连港设计研究院的英语翻译曹德力是一位致公党党员,他有多位亲属在港台和欧美等地。海外的亲属们非常关心国内的民主法制建设,而且常常受到一些媒体负面宣传的影响。得知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对公民开放旁听的消息,曹德力立刻打电话报名要求参加旁听。会后,他马上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向海外亲友广为宣传,证明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发展、完善。
  不仅仅是曹德力,旁听过大连人大常委会的24位市民,现在都成了人大制度的义务宣传员。
  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大连市检察院以及大连市政府的负责人作为常委会的法定列席成员,对开放旁听制度都持积极欢迎态度。他们表示,这一举措既是改革,也是落实宪法和法律确立的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它有助于人民群众监督“一府两院”以及人大的工作,有利于引导公民通过正常渠道参与民主法制建设。
  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对公民开放旁听虽然时间不长,由于条件所限,人数也不是很多,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用曾参加旁听的大连电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乔有高的话说,是“拆掉了一堵政治上的围墙”,改变了过去决策层会议百姓不能旁听的历史。
  今日的大连,不仅在美化市容时拆围墙,使老百姓的生活空间有了通透感,而且在政治上也拆围墙,使老百姓在政治生活中也有了通透感。有了这种通透感,政通人和,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正向大连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