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把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控制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2-08
第2版()
专栏:

把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控制起来
新华社记者 君谦
陕西、山西、甘肃三省黄土高原区推行水土保持工作,把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控制起来,是根治黄河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远山高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川坪修成米粮川,干沟打坝聚湫滩;坡洼地里种牧草,山腰缓坡成梯田。到那时,牛羊成群,绿荫满山,生活更美满。”这是陕北农民最近所唱的一首新的民歌。黄河中游,陕西、山西、甘肃三省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民,几年来已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先后着手试行黄土高原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这首民歌描写了黄土高原区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远景;充分表现了高原区的农民对于推行水土保持以改造高原自然面貌和经济面貌的热情和理想。陕西、山西、甘肃三省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不只对于高原区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发展,对于高原区人民生活的改善关系重大,而且是治理黄河的根本大计。人们都知道:黄河难治主要是由于河里的泥沙太多。黄河的泥沙主要是从陕西、山西、甘肃三省黄土高原上来的。广大黄土高原上的水土不流失,河水泥沙减少,黄河下游就不至于淤塞、泛滥。
陕西、山西、甘肃三省黄土高原曾经是广阔的原野,历史上曾经是农业发达、富庶可爱的地方。“禹贡”中就说这一带的土壤是肥美的黄土,田是上等田。由于几千年来严重的水土流失,高原被洪水冲刷成了千沟万壑,破碎不堪,原野的面貌几乎消失。耕地逐年减少,高原荒凉起来了。水土流失除了由于黄土组织疏松、易被冲刷的自然原因外,过去许多世纪中封建军阀的战乱,摧残了这一带的森林是重大的原因。而在封建统治时期,被勒索榨取的人民为了维持生活被迫垦殖山坡,滥伐林木的结果,更加速了高原上的水土流失。据黄河水利委员会调查,高原上雨水冲刷的严重程度是很惊人的。陇东西峰镇的东沟,最快时一年可以被洪水冲宽十公尺左右。平凉县的梨花原(破碎高原的残余原面)日渐缩小,而且据当地老农估计每三、五年原面就要被冲低一犁。陇东著名的董志原,原上纵横密布的深沟深达二百公尺左右。年年泥土大量流失,流入黄河,因而黄河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据黄河陕州水文站记载:河水含沙量最大时到过百分之四十六点一四;每年从陕州站流过的泥沙达十三亿八千万吨。这样,几千年来高原被雨水冲刷,肥沃的土地日益变坏;大量的泥沙流到黄河下游,沿河淤积,河床年年抬高,又使黄河下游形成周期性地决口改道。
为了治理黄河,人民政府对高原的水土保持已做了许多工作。几年来,人民政府根据“分散拦蓄,节节控制,结合防旱抗旱,控制原面迳流,减缓坡田冲刷”的方针,吸收农民群众的经验,根据各地不同条件,在高原区许多地区领导农民试办了许多水土保持工程,并且已经获得了成效。陕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部的丘陵沟壑区,农民打坝淤地,配合坡地治理的办法,拦住了泥沙也保住了水。陇东高原沟壑区,农民广修地埂、沟埂、涝池、谷坊等工程,也达到了保原固沟的目的。陇南和六盘山以西地区,农民除随地势修等高埂、水窖、梯田等以外,并改进耕作技术,在田间广泛分区作垅以防水土流失,也很有成效。此外,各地并发动农民沟沟植树,坡坡种草,许多不能再耕种下去的地方便封山育林,还山还牧,以求逐渐绿化丘陵、高原和沟壑,把雨水节节拦蓄起来。这些,在许多地区也已初步见效。
现在,有的地区水土已经停止流失,有的虽有流失,但数量大减,或者只有清水细流。这些地区已渐渐变得土地湿润,草木渐丰,田禾旺盛,谷物增产。甘肃省甘谷县牛家坪今年八月遇到几十年没有见过的大雨,人们只看到扯不断的雨柱,却没有见暴洪下来。附近康家沟的农民感激不尽地说:要不是牛家坪作了水土保持工作,今年我们的滩地也完蛋啦!甘肃省环县朱家原李永信互助组的地,接近地埂十公尺以内的小麦,今年每亩收二百六十斤,没有修地埂的,每亩只收七十二斤。甘肃武山县邓家堡七十一岁的农民邓麻豆有块“烂地”,几十年不能种小麦了,修了地埂后,今年每亩竟收小麦两石,比当地一般小麦产量高出四倍。许多地方植树种草一举而解决了农村饲料、肥料、燃料三缺的困难,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过去许多苦于缺水的地方,现在也因修了蓄水池,人和牲畜的饮水已不用再耽心了。
陕西、山西、甘肃黄土高原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还只是刚刚开始。这个开始的重大意义是人们已经找到了把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控制起来的办法。今后随着根治黄河的工程的展开,随着农村中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高原区将普遍展开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举办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高原区的农民有信心和决心把自己的家乡改造成山青水绿的富庶的农村,并对治理黄河作出自己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