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西柏坡上治山人——来自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乡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7
第4版(要闻)
专栏:

  西柏坡上治山人
  ——来自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乡的报告
  本报记者钱江
  在太行山怀抱里,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依然辉煌,每年吸引30万参观者。令人们感慨的是,西柏坡变了,围绕这块圣地的山岭也变了,6000名西柏坡乡亲,正在甩脱昔日的贫穷,正在建造数万亩柏树和果园,用一座连绵的森林公园覆盖他们世代居住的太行山。
  新一代治山带头人
  早先的西柏坡是滹沱河河湾里富裕的村落,它用盛产的大米和白面迎接自陕北转战而来的中共中央机关。1958年,规模巨大的岗南水库修成,西柏坡村沉入水底,西柏坡人成了库区移民。这是他们为共和国作出的第二次大贡献。
  这次贡献的代价是延续了20多年的贫穷。失去了河滩好地,向山坡迁移的西柏坡人人均只有2分薄地。又经历了20年苦干,人均耕地也不过4分。1984年,西柏坡人均年收入才140元。进入90年代,西柏坡人生活开始好起来了,但距离富裕还差得远。
  1996年4月,河北平山县孟家庄镇党委书记,49岁的韩二秃调任西柏坡乡党委书记。早年,他是家乡元坊村的支书,带领乡亲们把生态环境恶劣的村子栽满了树,如今山林如染,水果飘香。现在他要去西柏坡,行吗?
  肩负重任的韩二秃朝10公里外的西柏坡走来了。他上任第二天就带领全体乡村干部,到自己家乡元坊看了一天。村干部一看就明白了,这是让他们看到差距,明白太行山人能够绿化荒山。
  参观完了,西柏坡的干部在元坊村开会,讨论西柏坡的3个优势:有水、有山、有革命圣地的政治优势。这天的参观和讨论,把大家的意见拧成一股绳:西柏坡开发荒山可以致富。这之前,西柏坡乡的前任领导和上级部门已有一个相当完备的发展规划,现在,韩二秃带领大家马上就干起来了。
  西柏坡是韩二秃心上的家,他早上5时起床,一到上班的钟点,就到山上组织大家干活。1996年8月,平山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泥石流冲破了韩二秃在元坊住家的后窗,从三面围住了房子。得知消息,韩二秃毅然留在西柏坡组织救灾,他家房后的泥石流,还是元坊的乡亲一点点清理的;去年3月,西柏坡平均每天栽树1万棵,韩二秃在元坊的妻子患病输液半个月,他回家照顾了一天,把妻子托付给嫂子,又紧赶回到西柏坡。
  韩二秃最欣慰自己有一位好伙伴———年轻的乡长王韶华。初到西柏坡那天,他见了王韶华一愣:“一副白面书生模样,咱农村干部可是要上山干活的。他行吗?”几个月搭档下来,韩二秃服气了。比自己早来些日子的乡长有抱负,有眼力,吃苦干活在先。有这样的好乡长,西柏坡能行!
  两大机制和三大战役
  西柏坡人是淳朴的,当吃苦在先的一班带头人挺直腰杆向贫穷宣战,当好机制为山乡带来实惠的时候,农民的热情被激发了。他们要干出一个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用5年打一场新的“三大战役”:东线,营造3.3万亩森林公园,让太行山绿起来;中线,造地2000亩;西线,生态经济工程,搞养殖业、干果业。
  巨大的工程,靠一村一户分散实施不可能了。西柏坡乡实行了两条新机制:一是实行项目法人管理,像管企业那样干农业,自负盈亏,承贷承还。二是股份制机制,实行“乡筹资,村投山,户出工。资、山、工折价入股,效益按比例分成”。经测定,乡筹资占总股份的60%—75%,村投山占10%,户出工占10%—15%。收益按这个比例来分配。
  在三大工程的实施上,全乡统一规划,打破村界,以小流域或特定山地为单位,逐步延伸,滚动发展,要以林养林,争取早创效益。
  西柏坡人在每个光秃的山顶上炸开片麻岩,修起混凝土蓄水池,扬水上山;他们把一座座山开成外高里低的水平阶梯型条田,按标准栽树,从山顶伸出的水管为小树浇水。
  到去年初冬,西柏坡人已建造8座扬水站,24个蓄水池,铺下5万米管道。他们栽下了80万棵树苗,其中观赏木20万棵,果树60万棵。由于供水足、管理得当,成活率95%。1.4万亩荒山染上了初绿。
  西柏坡人把科学营造生态环境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年轻的林果技术人才成长起来了。在果树配置上,根据名、特、稀、优原则,他们引进了6大类20多个优质品种。今年,大批果树就要挂果。那时候,人们来西柏坡参观革命圣地,一定会为这里辽阔的水面和初现的森林风貌所陶醉,西柏坡将成为美丽的度假村。
  我们在“赶考”
  有了好领班、好机制、好规划,西柏坡人的精神风貌也更好了。
  1996年发洪水,西柏坡南庄村原先人均耕地3分,被冲得只剩了1分。乡、村干部发动大家再造300亩耕地。有人说,如今是联产承包,一家一户的,修300亩地能行吗?这时,站出来3个参加过战争的老党员:王保栓在清风店战役中断了一支胳膊,王胜太在石家庄战役中伤了一只眼,王青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过伤。他们不顾年老体弱,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支援村里造地,还亲身来到工地上,干多少算多少。有了这样的榜样和精神,南庄村人苦干一年,果真造地300亩。张家沟人也不含糊,苦干一年,造地100亩,如今人均有了两亩地。
  乡武装部长霍国绪是山区开发副总指挥,他上山手里总拿一根铁钎。山梁上挖的树坑深度够不够,是不是把坑里的片麻岩都挖出来换上了好土,霍国绪铁钎一插全知道了,不合格的坚决重来。西柏坡栽树成活率达到95%,同科学施工、严格管理分不开。
  按科学规律实打实干,西柏坡的新工程在1996年洪水冲击下巍然不动。山乡的东山头绿色初现,农民收入也增加了。1997年底,西柏坡信用社存款额为1700万元,6000人的西柏坡乡人均近3000元。不能说今天的西柏坡已经富裕了,他们的希望在明天。韩二秃、王韶华都说,他们有压力,今年名优果树挂果,关键看销售,所以现在就要开辟销售渠道。
  西柏坡东山坡上,西柏坡人用柏树种出了“赶考”两个大字,面积达数亩,十里八里外就能看见。乡长王韶华说:50年前,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时,他说这是“赶考”去了。今天,西柏坡人也在“赶考”。西柏坡离不开各乡各地的支援。我们要破一道题:能不能建设一个富裕的太行山乡?我们要请十里八里的乡亲,还有百里千里以外来西柏坡的人看着我们“赶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