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中国“细胞刀”第一人——记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勇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17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人物

  中国“细胞刀”第一人
  ——记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勇杰
  褚晓明丁勇
  57岁的机械工程师戴连启6年前不幸患上帕金森病,肌肉僵直,肢体震颤,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丧失。去年秋天,几近绝望的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手术台上,完全清醒的戴连启边与李勇杰交谈,边接收“细胞刀”治疗:局部麻醉、头颅钻孔(范围仅为1平方厘米)、比缝衣针还细的微电极深入脑内……当微电极触到戴连启脑内苍白球中活动异常的细胞时,他抖动不止的肢体立即安静下来,一种久违的舒缓感在全身荡漾开来,笑容绽开在老戴呆板了多年的脸上。一年以后,当笔者再次见到戴连启时,他正在厨房里给家人做饭。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的李勇杰博士,今年只有38岁。从1998年7月至今,在他的主持下,宣武医院已成功地为近600余名帕金森患者施行了“细胞刀”手术,总有效率在98%以上,与国际水平不相上下。
  面对热情的赞誉,李勇杰非常平静。他谦逊地说:医学史上的任何进步都来之不易,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我们能够用“细胞刀”来为国内的帕金森患者造福,首先应该感谢国外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是应用推广这一技术,并不断有所完善,有所创新。
  李勇杰1984年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在神经外科方面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86年,他考取了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乔健天教授的研究生。他的研究课题《脊髓水平电刺激抑制痛感受的传入》,在第十六届国际生理科学大会上获得好评。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李勇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鼠微电脑热刺激甩尾两用仪,极大提高了痛研究指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鉴于他在神经外科学和神经电生理学领域的双重造诣,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资助李勇杰赴美接受博士后深造。恰在此时,采用立体定向的手术治疗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与技术飞跃。前者指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手术靶点最终定位于苍白球的腹后部,后者是电生理特别是微电极在定位手术中的全面应用。李勇杰提前结束了博士后的训练,应南加州罗马林达大学医学中心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爱科诺教授的邀请继续深造,成为这里的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专家。李勇杰介绍说,微电极定向手术是指将靶点区域的生物电极信号引导出来,以电生理仪进行监测,对影像学预定位的靶点做功能确认或校正,使定位的精确性提高到百微米左右的细胞水平。该项技术一问世,便被人们冠以“细胞刀”。
  掌握了这一最新手术的李勇杰没有忘记国内的200万名帕金森患者。1997年底,他应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地的医科院校的邀请,讲学传艺,并指导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开展了“细胞刀”手术,培养了一批学生。1998年初,他谢绝了美国一些著名医学机构的挽留,回国后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立了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暨帕金森病治疗中心。他还主持了多项科研课题,继续发展和完善“细胞刀”技术及其应用范围,并招收了8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在利益驱使下,国内一些医疗单位在技术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开展“细胞刀”疗法。有人甚至把手术定位的精确度夸大到0.25微米,疗效夸张到100%,对新闻界宣称自己发明了“细胞刀”。对这种有悖科学与职业道德的做法,李勇杰教授说,科学是不能垄断的,我当然希望更多的医院能为帕金森患者造福,但脱离了实际的信口开河,对科学和患者都是极不负责任的。“细胞刀”技术并非尽善尽美,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