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生活在此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20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生活在此处
  零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科学家是一群“生活在别处”的高人:他们的思想仿佛命定就不为或难为一般人所知。我们只能偶尔幸运地(得到一点)他们思想的碎片。
  杨振宁,却是这样一位生活在———此处的物理学家。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年轻的中国人,杨振宁是其中的一个;1966年他荣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职位;1967年,他对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讨论,导出了跨数学物理学科影响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表彰他在建立规范场理论中的贡献,美国富兰克林学会授予他1994年度鲍尔科学成就奖……这样的研究业绩绝对是稳健而骄人的。近读沿着这条事业线依序编著成的《杨振宁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才发觉我们完全可以视踪更多的棱线,走近这位科学大师。
  演讲,是杨振宁先生乐此不疲的授业方式,不同的创业时期都存有他传播科学与真知的风采;随笔,是杨振宁先生的另一类的思维表述形式,人文气息浓郁,化解抽象的比喻俯摭皆是;即便是比较“专”的科学论文,也包孕着一种强烈的文化气质与亲和的散文风格。可以说,杨振宁的口头语言也罢,笔墨文字也罢,都洋溢着幻想般的诗意,奔涌着史诗般的激情。
  他反对科学研究上的被动懒惰,他不愿意也“不善于”纯粹科学的布道说教,他总是娓娓讲述解决问题包括人生问题的一些来自于他的心得。“研究物理学就如同看一幅很大很大的画,整个自然界的结构就像整幅画的结构,对画的不同部分的不同感受就促使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他坚定地认为,科学研究中也有爱憎分明,也谈“风格”。他最欣赏《红楼梦》、鲁迅,还有余光中,然而他又不苟同余光中“中文受到污染”的说法,“语言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没有一成不变的语法结构……”
  “几何在中国不受重视,这与近代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发展有关系。”
  “巴金没能获诺贝尔奖,原因在于他的小说结构、技巧不现代化。”
  “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正在消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完全有可能是科技强国。”
  “科学的美与文学的美,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对文史哲的贯通与谙熟,对科学之外的世界是这样的洞悉;他原来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竟把科学演绎得如此美妙动人。
  是的,科学的即是人文的。疏远人文的科学是跛足的,注定无法远行。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联姻,才能构筑成一位科学家生活的全部。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兴奋的杨振宁把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结果及时打电报告诉美国物理学家欧本海默时,欧本海默只是简洁而风趣地回电:“走出房门。”———科学与人文之间其实只有一扇人为的房门,并且永远地敞开,而在门口来来往往的正是生活在此处的杨振宁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