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李省庄纺织小工厂 怎样建立起来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10-13
第2版()
专栏:

  李省庄纺织小工厂
 怎样建立起来的
朱波
李省庄生产互助,在邱县是比较有基础的一个村庄。全村百分之百的参加了互助,但妇女纺织还未组织起来。
今年春天,村里提出组织纺织互助组,妇女们都乱嚷吵起来了。李王氏说:“把俺赶出李省庄,俺也不加入纺织厂。”村干李致文向小改娘说:“十嫂子,你怎么还不带头参加纺织组?”十嫂说:“俺不参加什么互助!”致文又说:“叫你参加你就参加,怎么说不参加呢!”小改娘说:“叫互助就互助,叫跳井也跳井吗?”碰的李致文再不说了。领导上看着群众的思想还没有通,决定先开个动员大会,将话说明白,再动员组织。
第一次妇女大会上,主席将纺织互助的好处说了一遍,当说到“参加纺织是自愿的,绝对不强迫”的时候,大部分妇女都走了,随走随说:“只要不强迫,俺就不参加。”留下一些较积极的妇女,在一块讨论起来,决定自己先参加,然后下去分头找自己对象(感情好的),进行个别动员。积极分子兆安娘动员东林娘时说:“你东林长了十九岁,连一件新衣裳也未穿过,你参加了纺织,我敢保你穿上新的。”东林娘说:“参加到行,俺可没有本钱!”兆安娘紧接着说:“那个可不算啥,我借给你。”老郭娘提出不能在一块纺,“俺家没有人,孩子爹又担任着工作。”兆安娘说:“行了,咱成起小工厂来,也不是一定在一堆做活,各组自己找地方,你那组就到你家门上。”动员成福娘时她说:“好几口子人还顾不上穿,怎么能加入组里织卖布?!”兆安娘给她解释:“先织自己穿的布,以后才织卖布哩。”老三嫂就说:“俺白天带孩子,又喂牛,又做饭,自己还顾不过来哩!”积极分子给她说:“大空(长时间)不能纺,抽空(短时间)纺,白天不能纺,夜里纺,孩子闹,等孩子睡了纺,不能多纺,少纺点。”三嫂子听了,说:“行,俺先试试吧。”许多青年妇女,提出参加纺织组,怕不随便,以后不能住娘家。给她们解释说:“纺织的多,赚的钱多,纺织的少,赚的钱少,住娘家不住娘家在自己。那怕参加两天,你要说不愿意参加了,也叫你退出来。”经过这次个别动员串连,大部分妇女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了。组织了四、五个小组,公推兆林娘为小工厂的厂长、张金秀等四人为委员,又聘请两个男人李玉堂、李致岭为委员,负责计工、卖成品、买原料。
开始纺织,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缺乏资本和工具,村合作社负责借了五十斤棉花,妇女们自己又凑了一些,运去织军布的一部分工资也入进去,织布机和纺车,由小组里统一适当配备。其他杼、梭等零件,暂由合作社贷款买新的,将来从红利里解决。
刚才动工,芳臣娘给组长兆安娘说:“俺孩子快娶媳妇哩,俺得准备准备,现在可不能纺!”书齐娘因为书齐在前线负了伤,她成天上医院,也向组长请假,兆安娘都很爽快的允许了。全组共五个人,三个人告假,两个人不能织布,兆安娘和小一娘组、云聚娘组商量着三组暂时合成一个大组。
纺织没有多久,她们又接连提出“停的多少怎么办?做的快慢怎么办?卖了钱怎么分?”等问题,领导上看到许多群众都这样反映,结合农业互助的经验,认识到这是一件大事,就发动各小组自己讨论评工、分红的办法。小改娘组讨论时,小改娘对组员们说:“咱们也象互助大队一样做法不行吗?”接着,她又说:“评工评好了,谁做多做少、做快做慢,也好办啦,也解决啦。”大家都说:“行,行,就这样办。”紧接着,又有人提出:“咱们做的活,和互助大队里不一样,评工怎么能跟人家学?”小改娘又解释说:“咱们学他们的办法,还是按咱做的活来计算。”这时几个积极分子说:“织一丈布,算一个工。”大家伙随着说:“行!”“网一斤十二两线,算一个工”“搓四斤棉花,算一个工”“行,行!”组员们亦跟着说。当提出“纺七两线子算一个工”的时候,富身娘截住说:“纺七两线,算一个工不上算,不公平。”又改成纺五两线算一个工。并决定按赚的红利多少,平均一个工分多少钱,出工多的多分,出工少的少分。最后,小组长说:“咱先照规定的这样做,以后谁说这样做不行了,大家伙再讨论改正。”
金榜娘组的秋玉娘,纺线很粗,别人说她,她不但不改正,反说:“我一辈子啦,就是这样,不能入了组受制。”其他组里也发生了纺线粗细问题,大家讨论了一番,都感觉纺粗线的人不是不能纺细线,她们是为了多挣工,大家就向这些人解释:“粗线织布少,细线织布多,你自己想沾便宜,结果大家都吃了亏。”有些人实在不能纺细线,就让她们做别的活,如拐线、网线、洗浆布等。
没有了上面那些困难,纺织组成品出来了,大家都很高兴的分了红,兆安娘组用了六十四个工,织成了八个花被面,共卖了四万元,除去一切成本,净赚三万零五百元,每个工该分四百七十六元的红利,两个月的时间,东林娘共分了五丈布,三千六百元。小改娘组第一次分红(十余天),最多的分到一丈一尺布,一千二百元,少的分六尺布、四百元。
有些无男劳动力的纺妇,提出“庄稼活没有人做,怎么办?”村里帮助解决了和互助大队里换工,算工办法是男劳力摘二十斤花算一个工,妇女纺四两线、织一丈布、做一双鞋、做一双袜等,也各算一个工,这个办法对双方有利,无男劳动力的纺妇,更积极了。
大家互助干了一段,以实际利益教育了大家,继东娘和她的孩子,今年夏天都穿上了新衣服。赵军人今年做了两床新被子,东林制了两身新衣服,东林娘自己也穿上新衣服。这些好处,成了人们说话的材料,因此,也成了对未参加者的活教材,影响她们自动要求参加。文玉娘(被斗争过的寡妇),托小改娘说情,要求参加纺织,仅兆安娘组里就增加了四个人。现在全村共组织起来五十四个妇女,分六大组,每天早晨与夜里,纺车嗡嗡的声音,充满了全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