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6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在贵州六枝梭戛方圆十几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的陡坡上,原汁原味地保存着苗族社区文化的真实图景,两个多月前,在此建起了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本报记者胡跃平文/摄影
  从贵州六枝特区出发,越野车在土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后,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这支古老而又神秘的苗族分支——长角苗族展露在我们的眼前。苗胞们分布在12个寨子里,仅有4900余人。走进其中一个叫陇戛的寨子里,只见妇女们人人头上插着一把两尺长的木角,很像牛角,年轻女子还在木角两边整整齐齐地缠绕上几斤重的黑毛线,这种头饰看起来十分硕大,梳一次头要花几个小时。牛是农耕的主要畜力,备受寨民崇敬,用木片做成的牛角也就成为崇拜物戴在头上。
  也许是太偏僻了,这一支以长牛角头饰为象征的苗族,它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仍然独立存在着,作为一个文化体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经过中国和挪威博物馆学界专家几年的努力,1998年11月在这个古朴的苗族山寨中建起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
  我们来到的当天,天气晴朗,不少土茅屋的门前都摆着一台织布机,妇女们手持梭子灵巧地在原始的机子上来回穿梭着麻线。织成一件衣服有20多道工序,要一个多月时间,所以织布、刺绣、画蜡画,成为妇女操持一生的大事。男人们看起来很悠闲,除一两家在拾掇点杂活外,多数在聊天、晒太阳、喝米酒。寨子山高缺水,以旱地耕作为主,玉米和土豆为主食,每家喂养一些猪、羊、鸡、鸭,到山下换取简单的生活日用品,温饱基本解决,但收入来源少,生活仍然很贫困。
  年过七旬的陇戛寨寨老熊正清回忆,这个寨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先辈由外地迁徙到此定居,现在全寨有100来户人家。寨子右侧山头上尚存营盘遗址,这是战争留下来的遗迹。梭戛生态博物馆馆长徐美俊向我们介绍了这12个村寨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长角苗族至今保留着比较丰富的礼仪活动,比如男方向女方求婚,男方提着酒肉到女方家要跪上半天,媒人把这门亲事说成了,女方家都得“打”媒人,热热闹闹办上一两天。丧葬仪式更隆重,若遇人去世,12个寨子都来送礼致哀,寨老在竹竿上刻画符号,记载礼品数量,以便日后还礼。每年有各种节日,最有特色的是跳花坡、祭山节、祭树节等。社区里的苗族信奉多种教,特别重视信奉山神,每年都要搞一次祭山活动,由寨里的鬼司主持,鬼司是寨里的宗教领袖,给寨民算命、治病、看风水,有较高的威望。寨子由寨主、寨老和鬼司管理,寨主是行政管理领袖,寨老是道德领袖,鬼司是精神领袖,都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当地政府在寨子任命了一位村长,他恰好是寨主,自然得到寨民的认可。
  左上图:博物馆12个村寨之一的陇戛寨。
  下图:长角苗族姑娘别致的头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