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黑脸”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6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

  “黑脸”下乡
  王跃平吕国强梁铁斌
  电视剧《黑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许多人都知道了电视剧里那个“包公”调到了河北石家庄市任纪委书记。电视剧的轰动效果引来的是现实生活当中更大的轰动效应——东西南北寻老包。许多上访者纷纷来到石家庄,找“黑脸”,找姜瑞峰。姜瑞峰到任不到一年,上访案件比过去同期增长了三倍。
  纪委推不开门了。姜瑞峰提出:来者不拒,言者必听,有事必办,满意为止。
  1998年4月,市纪委实行常委接待日制度,挂牌上岗,解决了许多集体上访和老上访户的问题,化解了大量矛盾。但是,一个新的矛盾开始产生:有许多问题经市里过问后在基层迟迟得不到认真对待和解决,去而复返的老面孔上访群众纷纷抱怨“执行难”和中梗阻现象。此时的纪委不仅坐等来客,而且成了“中转站”。
  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思路和方式呢?常有逆向思维火花闪现的姜瑞峰想出了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变上访为下访,变群众访我为我访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除上访群众的往返之苦。思路变成了行动。1998年6月,石家庄市纪委成立了一个常设机构——下访工作队。工作队有三项主要任务,一是查处基层群众反映强烈、问题严重的乡、村和企业违法违纪案件和经济案件;二是查处乡、村、企业财务不清,办事不公,违法施政,欺压群众,造成和容易造成干群冲突的典型案件;三是查处由于执纪执法部门和基层干部办事不公,徇私枉法,造成冤假错案并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典型案件。
  下访工作队成为纪委的一支重要力量,队长由市纪委副书记担任,14名精兵在内部抽调,工作重点是偏僻落后、交通闭塞、村务公开搞得不好的乡村和企业。工作队采取现场办公的办法,就地解决问题。凡纪委能单独解决的问题迅速查办,涉及到有关部门的迅速协调解决。很快,石家庄市所属的16个县(市)的纪委都成立了专职挂牌的下访工作队,群众称其为“快速反应部队”。“中转站”变成了“直通车”。
  河北省赞皇县邢郭乡西王俄村年逾七十的农民刘珍子,穿着戴有丈夫三枚军功章的百衲衣,步履蹒跚一路打听地走到石家庄市纪委大院内,她要找纪委书记姜瑞峰,她要找姜瑞峰诉冤:她活蹦乱跳的儿子4年前被县公安局抓去并在羁押期间被打成了残废,至今人事不知、五谷不辨。她要让纪委做主:赔偿她损失,归还被强行收走的木材,还农民的清白。
  姜瑞峰听了刘珍子的情况,眼珠子瞪满了眼眶:下访工作队,出发!
  石家庄市纪委副书记崔金刚带领下访工作队员马上赶到邢郭乡西王俄村的刘珍子家。
  面对着一贫如洗的家,面对着刘珍子布满沧桑的脸上纵横的老泪,面对着目光呆滞蜷曲在角落里、头发胡子如野草一般的傻儿子,面对着围观群众期盼、疑惑的眼神,工作队员唏嘘着、愤怒着。
  第二天下午3时整,崔金刚及下访工作队员一道赴现场督促公安局落实会议决定,连同木材折款3000元共计两万元当面兑现给刘珍子。崔金刚及赞皇县委书记还向刘珍子捐款900元。虽然这一数额同刘珍子已经花费的数额及理想的赔偿数额尚有差距,但她还是含泪收下了。而这一次的流泪显然是找回了农民的清白的感激的泪水。刘珍子表示从此息诉“下岗”,而且赞叹道:纪委管干部,管干部就能管成事儿!
  就这样,下访工作队成为连结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群众把这里当成了情感的寄托所。解决了问题的跑来送旗、送匾;心有冤屈的来申诉;发现腐败行为的来举报……
  上图为石家庄市纪委领导带下访工作队下乡。梁铁斌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