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城乡居民五十年生活水平大变化城镇居民已进入小康农村居民整体摆脱贫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8-27
第2版(要闻)
专栏:新中国50年成就辉煌(4)

  城乡居民五十年生活水平大变化
  城镇居民已进入小康农村居民整体摆脱贫困
  本报讯记者朱剑红报道:建国5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年,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城镇居民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曲折历程,农村居民则整体摆脱贫困,从昔日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今天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裕,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从收入状况看,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年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到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4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到134元。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发展转机,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到1998年分别增加到5425元和2162元,扣除物价因素,20年分别实际增长了2.2倍和3.4倍,年平均增长6%和6.3%。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居民的生活经历了贫困、温饱、小康三部曲。195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222元,其中食品消费130元,衣着消费27元,吃穿占消费支出70%。到1978年人均年消费支出311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57年增长22.6%,其中吃穿占消费支出比重为71%。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生活摆脱了票证的限制,真正达到丰衣足食的温饱阶段,并开始向小康迈进。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在改革前一直在57%以上,到1985年迅速下降到53.3%,1994年首次跌破50%的大关,1998年达到了44.5%。以这一指标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
  除了衣着消费、食品消费方面的巨大变化外,城镇居民生活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家庭耐用消费品。199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5台、洗衣机91台、电冰箱76台,分别比1988年增长1.4倍、24.7倍、1.7倍。此外,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器20台,家用电脑4台,家用轿车0.25台,还有63.8%的家庭装有电话。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在消费结构上也表现出生存资料比重减少,发展和享受资料比重提高。1954年农民生活消费结构中,吃的比重高达69%,穿占13%,居住占9%,用品及其他占9%。到1998年,吃的比重已下降到53.4%,文化娱乐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支出提高为25.3%,居住占15.1%,穿为6.2%。如今,全国95%以上的农民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25%左右的农户则已过上了小康生活。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则有5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食品质量明显提高,副食支出和细粮比例上升,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二是穿着更加舒适高档;三是居住状况极大变化;四是家庭耐用品成倍增加,到1998年末,平均每百个农村住户拥有电视机96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3台,拥有收录机32台,电风扇112台,洗衣机23台;五是精神生活日益充实。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以实物收入为主的状况逐步被货币收入的迅速提高所代替。1978年,农民人均全部货币纯收入为56元,全年纯收入中,货币收入只占41.9%。到1998年,农民货币纯收入额达到1400多元,货币收入比重提高到67%以上。农民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41%提高到1998年的70.7%。这些标志着我国农民已走出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圈子,步入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