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以工代赈移民建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8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以工代赈移民建镇
  李锦
  1998年,我国有29个省(市、区)遭受程度不同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3亿,损失十分严重。灾后重建如何进行?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三十二字”方针,其中“以工代赈,移民建镇”一条,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搞好灾后重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灾区人民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生死搏斗之后,现在正以这一方针为指导,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重建家园的战斗。仅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黑龙江、内蒙古、吉林7省区初步规划来看,移民建镇327个、建村2323个,移民达200万人,建设永久性住房140多万间。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已成为当前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重建家园?是等、靠、要,还是把政府扶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是在原址上恢复原貌,还是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通过科学而现实的方法,建立一个有利于更大发展的美好家园?这是一个重大方针问题。“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灾区群众找到了一条长治久安的振兴之路。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洪水侵袭,使居住在低洼地区特别是在湖边和行蓄洪区建房的农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江西鄱阳湖地区,近四年连续发生三次洪水,使群众深受其害。人们痛心地讲,水灾把我们淹苦了,淹怕了,淹穷了。因此,灾后建房不能搞简单的恢复,必须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发展,确立新的思路。对行蓄洪区、低洼地带被洪水冲毁和淹没的村庄,不能旧地重建,而要迁出原址,适当集中,移民建镇。这样,可以加强江河流域地区的行蓄洪能力,避免洪水一再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水患威胁,又有利于长远安排受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此外,通过移民建镇,把当前救灾与长远建设结合起来,把灾后重建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既考虑到灾民的自身利益,又有利于促进小城镇的建设,不仅可以避免今后再发生洪灾时房屋再次被冲被淹,而且通过重新选址,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还可以改变农民以往各家各户分散建房的传统方式,有利于节约耕地,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加快我国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灾后重建需要资金。可以说,我国农民世世代代都依靠自己的积累建造住房。今年灾情重,损失大,许多灾民片瓦无存,生活极其困难,更无力在短时间内拿出许多钱来建住房,国家虽然可以拿出一定数额的补助资金,但不可能把灾后重建全包下来。多年的实践证明,完全靠政府救济也不是帮助贫困地区和灾区群众度过困难的好办法。从目前情况看,“以工代赈”无疑为加快灾后重建,发展灾区经济,增加灾民收入,开拓出一条成功之路。由于灾后国家加紧修复和重建损毁的水利工程及铁路、公路、电力和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在重建时,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将政府扶持和灾区人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尽可能地吸纳灾区劳动力,投入被洪水冲毁的工程建设和其他项目建设,增加受灾群众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使他们凭借自己的劳动取得报酬,尽快摆脱困境。一些地区组织灾区群众参加当地的工程项目建设,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又通过以工代赈,灾民付出自己的劳动,国家为其支付部分建筑材料费和劳动报酬,解决了灾民的实际困难,加大了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十分有利。以工代赈,就近安排灾民从事生产劳动,既可以避免和减少灾民外流,减轻对周围城市流动人口的压力,还可以通过建立劳务基地的做法,对灾民进行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