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知识经济 崛起中关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1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知识经济
崛起中关村
8月,四通集团宣布完成产权改造,联想集团告别国有民营,日前方正集团前核心人物王选又对外披露,方正产权改造工程也正在进行。在诸多企业纷纷调整步伐的同时,IT业(信息科技产业)一派沸腾之际,而推动这一切的诸多利好因素中,最大的利好是:一个“村庄”要成长为一座城市的“心脏”——今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地区发展,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
改革开放之初,在大墙内封闭了几十年的诸多科研院所及研究人员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成果,由于远离市场、缺泛转化机制,往往转化不成生产力。
1980年10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为首的几位科技人员,率先走出“象牙塔”,在中关村创办“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服务部”。中关村的街道上破天荒地出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一个小亮点。1984年3月中科院五位学者首次提出了“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发展高技术密集区”的建议。此后,中关村一带的科技企业就如雨后春笋,尤其“两通两海”的成立与发展,标志着后来享誉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
近20年间,中关村不但涌现出了一批联想、四通、方正等资产达数十亿元的高科技“巨无霸”企业,有了紫光、希望、用友、连邦、金山、四通利方、搜狐等诸多“新强人”,还突破了单一以计算机行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技术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企业团队。微软、英特尔、思科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进驻,国内实达、同创、海信、网易等企业也纷纷倾力于此。一批由科研人员锻炼成长出来的优秀企业家队伍趋于成熟。
时至今日,中关村已成为全国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的地区,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数十所高等院校,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集结了近5000家专门经营高科技业务的企业,1998年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451亿元,软件产业销售额占全国的43%。
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今年上半年已近六成。
从深圳特区、浦东开发区到中关村科技园区,1979、1989、1999,三个10年,三次选择。三个关键园区,三个经济亮点。它们分别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了不同的决策基础与发展诉求,处于中国版图上南、中、北三个不同的地理位置。正如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所说:“中关村不仅是北京的中关村,而且是全国的中关村。”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关村将成为21世纪中国迈向信息经济,提高国家创新与竞争能力的强劲引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