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阅读
  • 0回复

光耀黄河三十春——记刘家峡水电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2
第12版(副刊)
专栏:共和国之庆

  光耀黄河三十春
  ——记刘家峡水电厂
  杨闻宇 秦德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象征,其上游迂回曲折,闯荡出许多峡谷急流,仅在海拔二千多米的陇西高原,就冲刷出十个盆地、十一条峡谷,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集地区。自大禹治水的积石山起,滔滔黄河出积石峡由南朝西拐一个弯,进入了刘家峡峡谷。三十年前,这里出现了中国版图上第一座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力发电厂——刘家峡水电厂。
  1971年9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参观刘家峡水电厂时,即兴赋《满江红》一首,内中写道:
  绿水库,高大坝;龙门吊,千钧闸。看奔腾泄水,何殊万马。一艇风驰过光洮口,千岩壁立疑巫峡。想将来高峡出平湖,更惊讶。
  一千二百年前的民歌是这样描述刘家峡地域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郭沫若的词作,写出了新中国用自己的巨掌一把抹去了刘家峡亘古以来所形成的贫瘠、荒凉的不毛景象。新中国的水电建设者们,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削山头、挖河道、修围堰、凿隧洞,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力工业的诸多第一:第一台单机容量最大的双水内冷式水轮发电机组,第一台大容量有载调压变压器,第一条线路最长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电力是现代化与高科技的血液,在一个农耕的国度里,没有充足的电力,一切的发展蓝图皆是泡影。那年月,发电伊始,刘家峡水电厂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建国初期全国发电量之总和。从1969年春天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至今累计发电一千二百八十四亿千瓦时,创工业总产值八十八亿元。为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在防洪、灌溉、防凌诸方面发挥了从未有过的巨大作用。
  一
  黄河桀骜难驯,国家贫穷落后。众所周知,刘家峡水电厂是我国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的,诸多方面都属于首创之举。首创,固然显示着创造者的胆识与智慧,而另一方面,初创之作总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967年秋天下闸蓄水,左岸导流隧洞出现漏泄。黄河漏泄,无异于天河漏水,势必给下游造成损失。翌年2月8日,在全国上下动乱、乌云翻卷的日子里,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国务院业务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刘家峡水电站堵漏工作。10月15日重新下闸,蓄水取得成功。1971年3月,周总理在刘家峡重大事故的报告上进行批示:“请予以极大注意,并研讨事故的内因何在!”
  那是个特定的年月,事故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然而,“极大注意”四个字,却是意味深长,针对新中国土地上初次崛起的大型水电事业而言,周总理积数年之观察,在这里是一针见血地向水利建设者们挑明:“安全第一”,天经地义是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的基本方针,是电力生产的基础,它在水电事业中举足轻重,是电力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举世闻名的黄河泥沙是全世界水利专家们望而生畏的难题,自然也是刘家峡水电厂安全发电中的头号顽疾。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推移,水库坝前泥沙淤积越来越多,过机沙量不断递增,过流部件磨损甚为严重,发电机组效率降低,安全生产步履艰难。水库里的水碧绿如蓝,在祖国三分之一的西北大地上撒下了数不尽的灿灿明珠,而在这百余米高的大坝的底部,泥沙之龙却给这座担负着西北电网调峰、调频的大型水电厂蒙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影,严重制约着电厂的生产和发展。
  刘家峡水电厂的管理者们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机关干部蹲点基层,后方职工支援前方一线,全厂总动员,吸取教训,广泛开展设备革新和技术改造。1977年厂党委作出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十条决定”,随后又建立起了安全生产的“四个保证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预防为主的超前管理。在全厂职工中开展了“千项操作无差错”、“万里行车无事故”、“党员身边无事故”、“四无”班组竞赛等活动,通过每季度、每月、每周的安全网会、安全分析会、安全活动会,把过去发生过较大事故的日子定为“难忘日”,对全厂职工认真进行“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使职工队伍中相继涌现出一批事事想安全、处处创安全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起重班班长崔锡泉,带领全班人员从小处做起,抓每一个细小的工作环节,在每年起吊、转运三万件部件的情况下,近年来未发生过任何事故。共青团员张心冠,练出了一双明辨秋毫的眼睛和察微知著的耳朵,人们说他“听听声音,就知道机组带多少负荷”。他在工作中先后发现大小缺陷几十次,被电力公司团工委授予青年安全标兵称号。
  为了确保机组的安全满发,从技术人员到全体运行人员,像边防哨兵警惕地守卫着哨卡那样,悉心守护着日夜运转的五台大型机组。工人技师冷光辉从十几岁开始参加工作干运行,二十八个春秋如一日,坚守在运行一线。提出“请予以极大注意”的周总理已经过世二十三年了,而坚持在大坝之下的运行机组作为优秀群体,三十年来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所有运行人员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大敌的优良传统一以贯之,自第一台机组发电至今三十年无事故,被原电力部授予“安全生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从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刘电人深切体会到安全生产不仅是脚踏实地、严谨细致的工作,而且在关键时刻得拿出勇气,吃大苦,流大汗,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1993年,全厂开展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活动期间,五号变压器紧急抢修的余音未消,又传来一号机闸门槽被冲坏,二十二点五万千瓦机组被迫停机的消息。怎么办?聘请施工单位修复需要六个月的时间,费用高,时间长,而且还会影响汛期大发电及泄洪等安全防汛工作。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检修职工主动请战,承担起艰巨的抢修任务。在地下六十米深的钢管管道里,他们克服工作场地狭小、上下不便、阴冷潮湿、通风不畅等困难,夜以继日,连续作战,相继完成了测量、开挖、切割、补焊、浇筑、化灌等十几道工序,提前两个月完成了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抢修任务。有的职工抢修中累得便血,仍然坚持在现场,有的累倒住进医院,睡梦中仍念叨着抢修。
  长期以来,刘电人群策群力,从事故中汲取教训,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战泥沙、斗洪水,掌握规律,整治设备,以自身强韧的毅力渐渐扭转了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创造了安全生产一千三百八十二天的长周期纪录,荣获原电力部“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的光荣称号。
  二
  黄河日夜向东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电力工业的发展更其迅猛。改革大潮中,刘家峡水电厂的决策者们密切地关注全局,适时抓住机遇,挖掘潜力,发展自己。他们以远见卓识和非凡的勇气,以超前的、开拓性的思维,大胆提出了大打设备翻身仗、搞好机组增容改造的战略目标。在完成1号机定子线棒更新、3号主变增容、开关更换、发电机组电制动和通风改造等几十项设备革新改造的基础上,一场纵深发展的设备改造战在黄河底部拉开了序幕。
  人们不会忘记1994年4月10日这一天,经过上千名职工一百四十七天奋战,通过十二天效率、振动等一系列试验,随着调度的一声令下,带着二十五点五万千瓦负荷的2号发电机组一次并网成功,它标志着该厂第一台单机容量净增三万千瓦的改造获得圆满成功。面对这一场机组增容改造的硬仗,形成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场面……优秀共产党员、发电机班班长郭永进,这位新时期的“刘电铁人”,在机组改造转子叠片堆积中,带领职工仅用了八天时间,将近万片总重量达一百八十吨的转子铁片清洗处理并完成堆积任务,创下全国大型水轮机组转子堆积的新纪录,令许多专家惊叹不已。水轮机转轮组焊是一项对技术、温度要求特别严的工作,六十人组成的突击小组,围着温度达二百摄氏度的水轮机,顶着刺耳的噪音、呛人的粉尘和硝烟,勇士冲阵一样轮番而上,躺在隔着木板、石棉与毛毡的转轮叶片上作业,在庞大笨重、刀山剑树似的转轮上测量、打磨、焊接、清扫。空间狭小,呼吸困难,高温炙烤,他们抱起焊枪逐段焊接,连续几天不回家,硬是将两个各五十吨重的庞然大物用一根根细如竹签的焊条焊合为一体,天衣无缝,结结实实。
  这仅仅是职工作业的一个镜头、一叶剪影。中国人要将天火收回人间,要让千古黄河化为由人手控抑的电流,谈何容易。天地间有谁能换算出,自天而下的九曲黄河水要变成照彻天地、照亮未来的强大电流,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共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与汗水?!
  7月,在电力部主持召开的“刘家峡水电厂2号机组改造增容技术成果鉴定会”上,与会专家确认:改造后的机组增加了三万千瓦的可调出力,提高了安全运行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改造增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在国内尚属首次,其综合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
  1996年7月3日,朱镕基同志视察刘家峡水电厂时,着重强调:设备老化问题是全国老企业、老电厂普遍存在的问题。刘家峡水电厂在设备改造方面的思路和方针是可行的,所以设备改造工作不仅要继续搞,而且速度要加快。
  朱镕基同志是在实地考察、听取汇报、调查研究之后才对其增容改造工作的成绩予以肯定的。继刘家峡水电厂之后,新中国的水电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下,老电厂普遍存在的“设备老化”问题怎么办?能不能焕发生机?能不能重振雄风?朱镕基同志从刘家峡水电厂发现了新生的苗头、可喜的迹象,这对刘家峡水电厂的增容改造工作是进一步的鞭策和鼓励,更加坚定了大搞技术改造的决心和信心。
  1998年,对4号机实施一次性增容改造又获得成功,使该机组容量由原来的二十二点五万千瓦增至二十五点五万千瓦,再次净增出力三万千瓦。3号机组的增容改造现在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机组出力将由二十二点五万千瓦增至二十六万千瓦,净增出力三点五万千瓦。今年下半年将对5号机进行整机改造,机组容量将由二十六万千瓦增至三十二万千瓦,净增出力六万千瓦。计划到2001年1号机增容三点五万千瓦改造完工,全厂将净增容量十九万千瓦,年发电量将增加八亿千瓦时。
  十九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相当于在黄河上又重新建起一座中型水电厂。目下建成这样一座水电厂,需要投资十五亿元以上,刘家峡水电厂预计只用五亿元左右的投资。
  刘家峡水电厂设备增容改造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是全厂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结果。周总理生前说过:“水利比上天还难。”刘家峡水电厂三十年的经验,显示出了一种比具体工程、比经济效益更深远、更伟大的东西: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有自力更生、开创前途的能力,有自艰难中抗争的气魄和意志。黄河千万里,“北斗七星高”,难于上天也要上,而且一定要上到高处。穷山恶水不可怕,这样的土地上照样会飞出金凤凰;这金凤凰不是别的,正是从刘家峡水电厂工人干部身上所辐射出来的一束强烈、耀眼的精神光芒。
  三
  大禹治水,起自积石,大禹自己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的巍峨形象,顶天立地,高于五岳。
  在这二十世纪之末,一个企业要树起自身的形象和品位,归根结底得依靠职工的品格和素质。在刘家峡水电厂、广大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塑造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1966年,丰满水电站的四十三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走出白山黑水,奔赴大西北的刘家峡着手筹建电厂。国家将第一座百万千瓦的水电厂交给他们建设,如何建设与管理好她?怎样向竭力要摆脱穷白与贫困的黄河子孙呈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新的课题使他们深感责任重大。
  1969年3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他们就像慈爱的母亲对待初生的婴儿一样,精心呵护着发电机组。由一群热血青年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在大会战中顶着五百摄氏度的辐射高温,战斗在焊炉旁,手磨破了,脸烫伤了……但为了尽快烫开五百多根定子线棒接头,七天七夜,他们和老师傅一起坚守在岗位上。
  十余年建厂,三十年整治,而今年及古稀的电气分场主任孙德润,曾经在机组大修、检修的紧张日子里,十天八天不出厂房门,坚守在生产一线,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直至最后晕倒在检修现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对技术密集型的电力企业更是如此。不管是设备完善时期,还是设备改造增容时期,刘家峡水电厂的科技人员在企业的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水轮发电机专家蒋慰祖、许承度,治沙专家蒲乃达,技改专家胡金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彭学威,优秀党务工作者李法亮……三十个春秋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并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才能日臻完善,西北电网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才会有进一步的保障。
  毛泽东说过: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66年4月,邓小平、李富春、刘澜波来过刘家峡电厂建设工地;1981年9月,李鹏亲临电厂指导工作;嗣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来厂里进行视察。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刘家峡水电厂无异于摇篮里新生的水电婴儿。经历三十年运行而工程质量完好,是因为其间凝聚着新中国几代领导人、改革家的心血。
  大雁穿越风云离不开头雁,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刘家峡水电厂的各届党政领导不少是高等学府出来的高才生、佼佼者。尤其是组建不久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年轻有为,注重知识,朝气蓬勃,团结求实,在他们的带领下,刘家峡水电厂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再创新的辉煌业绩。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刘家峡水电厂三十年风雨历程,造就了一支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同心拼搏、甘愿扎根山沟、奉献青春的职工队伍。正因为有了全厂职工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刘家峡水电厂才能在共和国的水电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刘家峡水电厂是新中国建设事业向前迈进的一个雏形,是古老黄河焕发青春、大放异彩的一个缩影。历史不会忘记为电厂的建设、发展和振兴作出贡献的人们!
  新中国水电事业所写出的最为辉煌的第一笔,从积石山开始。积石山下坐落着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炳灵寺石窟,自炳灵寺至刘家峡,库区蓄水五十七亿立方米。此水只应天上有,清平如明镜,碧绿似翡翠,冉冉白云映入水库,像巍峨连绵的雪山,像一团团蠕动的羊群。在这片宁静、圣洁的黄土高原上,三十年风雨兼程,显示出中华儿女极不寻常的精神风采。在这二十世纪之末,他们将为中国水电事业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以此迎接新世纪的曙光。(附图片)
  开关站一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