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夺取大地的丰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述评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夺取大地的丰收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述评之四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建国5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许多农产品的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仍面临着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矛盾,解决的唯一出路是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提出新课题
  每一次农业大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单从粮食来看,育种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创新和突破,就会催生一批新品种,从而推动粮食产量上台阶。50年来,我国已成功地进行了5次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这是粮食增产的坚强后盾。棉花等经济作物也是如此。就拿棉铃虫来说,1992年,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大面积暴发成灾,当年的发生量为常年的20倍以上,棉花减产达50%,有的几乎绝收,仅黄淮棉区,年损失60亿—100亿元人民币,接近蝗灾。棉农们不得不加大用药量,喷药次数高达15—20次,每亩农药成本达80—100元。广大棉农“谈虫色变”。现实逼着农业科研人员跳出原有的治虫思路,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培育抗虫棉。经过6年艰苦奋斗,到去年共有6个抗虫棉品种通过审定,这才基本解决了棉铃虫问题。
  今年,许多地方的劣质小麦出现了卖难现象,而优质专用小麦则大受欢迎。农业生产现在最需要既优质高产又有抗逆性的农作物新品种,但一般的育种材料通常是高产的抗逆性差,抗逆性强的产量又不高。要把两个优良性状整合到一个品种里,必须在育种方法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大量化肥的施用为增产粮食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开始出现土壤板结、作物品种下降等问题。近10年来,我国的肥料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继化肥之后先后出现了叶面肥、微肥、气肥、液肥、生物肥等一系列新型肥料。目前,光是生物肥就有40多个获得农业部登记许可证。这些新型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作用。中国农业大学还专门研制开发成功用于平衡施肥的新肥料“壮丰优”,使肥料的生产、施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农民可以请科技人员对自己的土地养分进行测试,再根据自己土地对养分的需要向厂家发出订单,厂方则根据订单为农民生产配方肥料,像抓中药一样方便,受到农民欢迎。从而使我国的施肥技术与国际接轨。
  集中力量争取大成果
  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国现有10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课题低水平重复、分散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也制约着重大成果的出现。1972年在山西太谷县发现了一株不育小麦,后经中国农科院邓景扬博士鉴定,确认这是我国独有的世界首例珍稀种质资源。邓博士意识到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必将获得重大成果,但他并没有组织小而全的课题组开展研究,而是以创新的姿态组织科研。在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部门大力支持下,组织全国21个协作单位共89位科技人员一起研究,大家齐心协力,在理论研究、基因定位方案设计、育种技术等方面坚持创新。20年来,协作组共培育出35个新品种,推广面积1亿多亩,为提高占全国耕地面积2/3的中低产田产量作出了贡献。其中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鲁麦15号”覆盖面积6000万亩。这项研究使我国的核不育研究自成体系,领先于国际,从而为开辟小麦育种新途径带来希望。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是中国农科院甘蓝课题组取得的高水平成果。课题组与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合作,共育成甘蓝新品种13个,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面积的60%—70%,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0亿元,部分种子已销往美洲、东南亚及独联体国家。
  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蔬菜,而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达35亿—40亿亩次,去年全国农药总产量达35万吨,市场供应的农药制剂约1600种,大量农药喷施后,70%流入江河或残留在农作物和土壤中。要解决农药污染问题,首先要研制开发低毒农药品种。我国经过50年努力,建成了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但在农药开发方面尚未彻底摆脱仿制的阴影,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还不到10%。单从农药来看,技术创新的道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实质就是要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科学化,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技术创新的确任重道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