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2阅读
  • 0回复

无私无畏 刚正不阿——纪念阎红彦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4
第6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革命家风范 历史珍藏

  无私无畏 刚正不阿
  ——纪念阎红彦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李原
  今年是阎红彦同志诞辰90周年。
  阎红彦同志在“文革”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至今已整整32年了,但人民仍深深地爱戴他,怀念他。
  阎红彦同志1909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瓦窑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创建晋西游击队,是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转战南北,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共和国第一批授衔的上将。全国解放后,他先后担任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兼重庆市委第一书记。1959年庐山会议后,调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昆明军区第一政委、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留下了历史性的业绩。
  他主持云南工作的7年,正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日益严重,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庐山会议又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错误批判,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政治生活。1960年冬,全国开始执行一系列调整措施,逐步扭转局势,出现了恢复发展的好势头。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后,又“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初,更错误地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到极端,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在这样情况复杂、处境艰难的形势下,阎红彦同志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好思想、好作风,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和经验,采取一系列独特的具体政策措施,大胆地解决了一批急迫问题,稳定了形势,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群众生活,增强了民族团结。
  实事求是需要调查研究
  阎红彦同志一到云南,特别注意了解和掌握云南省的特点、优势与劣势。他几乎跑遍全省,心情十分振奋,但也感慨万千。云南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发展潜力诱人;但交通梗阻,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十分困苦。在这里,“既不会旱到赤地千里,也不会水淹连城”,“哪里是什么‘七分天灾三分人祸’?!”连没有脱离原始部落的“直接过渡区”也要“一步登天”办起人民公社。“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比哪里也不逊色。他心情沉重,连连叹息:“主观主义害死人!”“脱离实际也就脱离群众。”“最可怕的是失掉人心。”他从调查研究入手,首先抓住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逐步理顺干部思想,从而改善党群关系,民族关系,团结一致,发展生产。他常说:“抓住生产,就抓住了群众的心”。
  阎红彦同志常说,实事求是不只是个作风问题,认识问题,还有个思想感情问题,说到底是世界观问题。只有对实际情况作系统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群众饥寒感同身受,才能排除一切干扰和顾虑,取得正确的结论;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听到群众的心声,制定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1961年2月间,他亲自主持制订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决定》,对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做出具体规定,并带头身体力行。
  1961年4月间,阎红彦同志来到西双版纳,发现傣族的竹楼旁都有一片自有“用柴林”,用以解决各家日常烧柴需要,周围山村没有乱砍乱伐,林木葱郁,植被保护很好。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与思考。他随后到了景东县,在文井公社大营大队蹲点调查,触动更深。这里森林面积约5万亩,由于没有考虑群众需要,管、育、用三者关系处理不好,乱砍乱伐日趋严重。座谈中老农反映,林权不清,责任不明,成林都是国家的,村头路边是集体的,房前屋后一棵也没有自己的,群众烧柴没人问,管和砍的矛盾越来越大。群众一面对山林的破坏感到可惜,着急,一面又认为,谁不砍谁吃亏。过去这里养护森林靠乡规民约,由当地群众派专人负责保护和发展山林,具体做法是:保护水源林,管理河堤林,经营果木林,培植烧柴林,看管风景林。每年定期开山,可以上山砍柴,但不能乱砍乱伐。三天过后鸣锣封山,专人巡查管山,如有违犯,以“规”处罚。群众说,只要能这样,不用10年,既能使山林茂密,又能保护水土资源。阎红彦听了非常高兴,立即告诉省委及有关部门,请他们组织力量,多点调查。经主管部门综合情况,省委讨论制订了专门文件,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敢讲真话是实事求是的品格反映
  1961年,全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云南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也十分困难。由于“左”倾错误思想束缚,人们对许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既不敢正视,更不敢触动。什么“社队规模越大越优越”,“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的心脏”等等,人云亦云,不讲真话。阎红彦看到这些情况,痛心疾首,焦虑万分。他根据自己的调查,结合省委其他同志的调查,又在大理州弥渡县经与省、地、县干部研究后,于1961年5月,上书毛泽东主席,痛陈得失利害。
  他在信中提出:“社队规模的大小,不能只看户数,更不能只看平均数,也不能完全拘泥于原来的乡和高级社的情况,必须考虑居住条件,经济联系,民族关系,该大就大,该小就小。”“在一个生产队内,有的包产到生产组,也有分散的单家独户,实际上要包产到户。”
  他主张“把生活大权交还群众”。在给毛主席的信中说:“关于公共食堂,群众意见主要有三:一是浪费大,二是平均主义,三是和发展私人养猪、家庭副业有矛盾”。明确提出:“既然食堂是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大事,还是根据自愿,由群众讨论决定,不能有任何勉强。群众真正要办的就办,群众真正不愿办的就不办。这样做的结果,我们估计可能出现少数坚持办常年食堂,一部分主张办农忙食堂,多数不愿意办食堂的情况。”
  信中关于分配上的“三七开”问题,“耕牛、大农具的所有制”问题,“山林分级管理”问题,“实物分配”问题等,都本着“克服平均主义,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具体的调整意见。
  他的这些意见和建议,有理有据,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和赞扬。1961年5月16日,毛主席批示:“阎红彦同志此信写得很好,他的调查方法也是好的,普遍与个别相结合。发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供参考。”在当时那种政治形势下,阎红彦同志敢于面对现实,直言不讳的思想品格,正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
  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初步解决了调整生产关系的问题之后,1965年7月,阎红彦同志组织有关州委、县委和一部分省委及有关部门的同志,重点转入对边疆民族地区系统的调查研究。
  客观事实使他深深感到,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才有边疆的长期稳定和巩固的边防。
  当时,云南边疆29个县,248万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占70%以上。在边境一线,做民族工作的力量并不少,部队的民族工作队有5000人,沿边境有100多个农场,职工6万余人。省、地、县机关团体中均有专门的民族工作部门,专门财力数量不少。
  他指出,有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而没有把工作做好,主要责任在省委没有把情况吃透,思想理顺,方法摆正,没有把各种力量组织到主要方向上来;而是力量分散,自成系统,各吹各打;对情况若明若暗,似是而非;一般化的传达,笼统的布置,很少触及实际问题;一些政策和做法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能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群众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阎红彦同志在不同地区调查中,反复与当地党、政、军负责人,与当地干部群众多次座谈,向省委常委会专题汇报,请他们结合调查,统一认识,提出具体措施。在1965年12月20日到1966年1月13日,召开了边疆工作会议,形成正式文件,全面分析了情况,提出具体的方针政策。各有关方面都采取了切实的措施,有力地把党、政、军、民扭成一股绳,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做好群众工作,迅速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
  几项促进生产发展的调研结论
  在调查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和现象,引起了阎红彦同志的深思。每到一处,人们总想让他更多地了解那里的“穷山恶水”、土地贫瘠、干旱缺水、肥料不足、耕牛老、农具旧、产量低、收入少,群众生活困难。他指出:“这代表了一种不好的思想方法和精神面貌。只看困难一面,消极叫苦,工作没有信心”。“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没有反映客观的真实情况。”他说,山虽然大,但并不穷,大小牲畜、山林特产,无论品种和数量都不少,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都不错。生产、生活搞不好是不从实际出发,机械地执行“以粮为纲”的结果。只要打破思想束缚,放开眼界,方法对路,趋利避害,群众生产、生活很快会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与省委同志们商定,必须突破局限,才能帮助干部解除顾虑,打开局面。为此,省委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就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具体方针政策:
  (一)在粮食分配上实行“三三制”,提高了群众种粮积极性。
  条件较好的坝区是云南的粮食主产区,着重提高单产。根据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改变“多产多购”群众不能多留多吃的征购政策,实行“三三制”,即当年增产部分,国家多购一点,集体多留一点,群众多吃一点。受到群众欢迎,调动了增产积极性。
  (二)养牛、养羊不能单纯追求“存栏数”,主要应看“出栏率”,有计划地“杀、卖、吃”。
  针对为了改变单纯追求“存栏数”,不让杀、卖、吃,群众得不到好处,“存栏数”也难增长的状况,省委制订了牛羊“杀、卖、吃”政策,不仅让群众吃到肉,分到钱,连群众喜欢穿的羊皮也得到照顾。规定不仅统计“存栏数”,还要考核“出栏率”。群众吃到的肉多了,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牲畜的管理,“存栏数”反而有了较快的增长。
  (三)养猪实行“吃一半、卖一半”的政策,使农户家庭养猪迅速发展。
  在调查中,他了解到群众对养猪吃不到肉的“生猪派购”政策有意见,经与有关部门反复算账研究,大胆实行“吃一半、卖一半”的政策。结果,多养多吃,大得人心,群众养猪积极性高涨,超额完成了派购任务,存栏数也增加了。猪多肥多,也促进了粮食增产。
  (四)扬长避短,发展多种经营。
  他反复强调,云南可是个好地方,只搞粮食不行,发展多种经营,可是一大优势。只要敢于实事求是,方针对头,各展所长,云南落后局面就会很快改观。
  省委经过反复讨论,为多种经营的开展,因地制宜地制订了许多特殊政策和扶植措施:
  在粮食生产条件差的山区、半山区,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余粮减免”、“粮食自给有余”、鼓励自愿多卖的政策,减少了国家的“口粮返销”,大大促进了多种经营的发展。
  对于一部分贫困山区,实行“减免公粮”或者“以畜产品、山林特产抵交公粮”的政策,鼓励他们粮食自给,不吃返销粮,集中力量发展多种经营。群众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积极性高涨,生产、生活都有了提高。
  (五)供销社要组织群众生产生活。
  阎红彦同志每到一些基层供销社,总是仔细地察看货架上的所有商品,详细询问每个商品的销售情况。当发现了一些完全不适合山区的商品,如长筒丝袜、高档香水等根本没人买,而屡屡退货又屡屡调入时,他严厉地批评了那种“单纯任务观点”和“官商作风”。他指出,要搞活供销业务,必须首先了解当地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不仅组织货源,促进生产,还应帮助群众请师傅,学技术,发展手工业等多种经营,并把当地产品推销出去,增加群众收入。
  阎红彦同志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采取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云南全省形势发生显著变化。粮食连年增产,总产量很快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户均大牲畜、生猪头数位居全国前列,经济作物、经济林木、多种经营发展迅速,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在全国还处于比较困难的时候,人们都说“云南的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关于“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追查
  就在这个时候,中央根据全国有些地方生产生活和市场比较混乱的情况,正式发出中央文件,要求“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一次“全面整顿的群众运动”。云南省委认真研究了中央指示精神,认为云南的情况有所不同,不必开展这样一次“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整顿的群众运动,而应以生产为中心,加强经营管理,继续发展已经开始形成的好局面,并正式形成省委文件上报。被西南局个别领导人指责为“以生产为中心,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违背中央指示”。情况反映到中央,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关注。
  对此,中央专门派彭真同志亲临云南检查。彭真同志实事求是地对情况做了具体分析,认为云南形势是好的,是认真结合实际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只是在文字表述上有“欠妥”之处,今后注意就是了。大家认为: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就要不怕担风险。
  在纪念阎红彦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回顾他的思想,追忆他的品格、工作方法和作风,对今天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是有益的启示。
  阎红彦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无畏,刚正不阿,坚持真理,勇于实践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附图片)
  从调查研究入手
  图为1966年2月阎红彦(右一)在云南农村调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