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专业编剧的尴尬与自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4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专业编剧的尴尬与自贱
  周政保
  上海的《电视·电影·文学》杂志搞了一次电影剧本、电影故事的有奖征稿活动,征稿活动降下帷幕之后,结果让人感到意外:应征剧本的题材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整体水准颇高,但绝大部分作品出自业余作者之手。据说,在获奖的十一部作品中,业余作者的作品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业余作者的剧本大都写得很真实,丰富的生活积累造就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现实感相当强烈,某些作品只要稍加修改,便可投入拍摄。与业余作者的创作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许多专业编剧,甚至是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剧作家的作品,除编剧技巧相对圆熟外,则显得陈旧老套、虚假落俗、与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
  专业的反而不如业余的,这是怎么回事?
  电影圈内的专业编剧队伍相当可观,几乎每家电影厂都有,可每家电影厂及数不清的导演都在抱怨“好剧本难觅”。这就让人有些怀疑专业编剧队伍的质量了。我们还看到,不少优秀的或较好的影片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而改编者也往往不是专业编剧。那专业编剧为什么如此无所作为呢?或者说,他们都去干什么了?
  尴尬与无能的印象已经产生,而原因也是应该找一找的。写剧本与写小说是有很大差别的,不受点儿专业训练或在这方面“自学成才”,要写出好剧本还是很难的——生活积累终究是原始的零星的或不成形的东西,是无论如何替代不了电影剧本创作的。
  当然,创作又不仅仅是创作,或不止于所谓的编剧技艺(编剧绝不是一种工匠般的手艺),它是有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便包括生活积累,包括对于当今社会前沿生活的把握与理解,或包括对于电影接受者(即最广泛的观众)的心态的熟悉与相通。我要说的是,如今的不少专业编剧之所以衰落到如此无能的地步,最重要的原因便在于他们离现实太远——尽管他们同样生活在现实之中,但狭窄而有限的生活经验,既不新鲜又无前沿色彩,这与创作意义上的生活积累是有差别的。特别是,一些专业编剧长年蜗居在所谓的“艺术天地”里,而这个“艺术天地”又常常视艺术为“手艺”,日积月累,也就从根柢上妨碍了他们作为剧作家的感受能力,甚至使本应该具备的艺术想象力趋于迟钝……他们对中国人的底层生活陌生与隔膜,艺术感觉日益麻木与退化,理解及穿透现实的能力也处在自我瓦解的状态,以至于弄不清自己置身的生存环境及民众精神的变化。在这样的景况之下,倘能创作出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那才是咄咄怪事呢。由此看来,如今的专业编剧确实应该作些“充电”的补救了。譬如,有意识地提高一下自己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和素质,而必要的文化历史修养,也应成为重点“充电”课程,尤其是对正处在急剧变化中的社会生活,若不作深入的熟悉与体验,那就必然地会陷入自毁的怪圈。当然,广泛地了解世界电影的发展态势是必要的,但仅有这方面的一点“知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生活体验,是对于中国人自己的现实的掌握与感悟。如果靠那么一点可怜的编剧技艺及对世界电影的肤浅了解,是摆脱不了眼前的尴尬处境的。
  实际上,当下的不少编剧并不愚蠢,只是把自己的“本领”廉价或高价地提供给了那些操作性的被动写作。他们往往是被雇用的,谁出钱给谁写,给了钱叫写什么就写什么,几乎是“全能运动员”,而且在挣钱的道路上竭尽全力,创作的个性或从自己体验出发的创造性,如破鞋一般被弃之路旁。特别是在制造电视剧的竞赛中,剧本要求低、价码高、来钱快,这些专业编剧何乐而不为之。实惠,已把编剧们改造成为低级消费艺术的加工作坊中的第一道工序的雇工,而真正的电影艺术创作,已被淡忘到了不知是何物的地步。如此自贱,“好剧本难觅”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