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诗意感悟与理性思辩——评赵山林《诗词曲艺术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4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诗意感悟与理性思辩
  ——评赵山林《诗词曲艺术论》
  潘裕民
  近年以来,随着古典诗歌研究的进展,有不少探索诗词艺术的著作先后问世。相比之下,探索曲的艺术的著作比较少见,而将诗词曲一并收入视野,从比较中对它们的艺术进行深入探讨的著作更其少见。正是在这一点上,赵山林的专著《诗词曲艺术论》(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独到的价值。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能够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考察诗、词、曲艺术的有关问题,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缜密的思考,作出实事求是的、令人信服的分析。
  在诗、词、曲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必不可少的,但更值得重视的、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动力的,却是创新。《南齐书·文学传论》所指出的“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普遍规律,在诗、词、曲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得到生动的证明,本书抓住几个关键,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谈及诗自身的历史演变时,将杜甫的功绩定位在“大成”与“大变”的结合上,指出杜甫不但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更是一位极富创新精神的诗人,他的创新给予后代的影响更为深刻。在谈及诗向词的演变时,指出文人心理的变化所带来的晚唐诗歌深情与苦调、艳体与曲笔、细意与静境的独特风貌,导致了词这种新诗体的确立。在谈及词向曲的演变时,指出金代文人词人和道教词人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作出的创新,是曲代词而兴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分析或发前人所未发,或于前人语焉不详处更进一层,或就前人的某一见解提出商榷,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在诗、词、曲的艺术手法中,赋、比、兴是最基本的,但赋、比、兴本身也有发展,有变化。屈原是“依诗制骚,讽兼比兴”,这是一变;与诗的赋、比、兴兼用不同,词是比、兴多于赋,这又是一变;至曲则赋、比多于兴,这又是一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它们对于诗、词、曲特殊风格的形成有何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本书作者依据丰富的材料,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又如“空”与“实”这对范畴,有时指的是两种艺术境界,有时指的是两种艺术风格,有时又指的是两种艺术流派。前人或崇“清空”而贬“质实”,或反其道而行之。本书经过详细辨析,指出“空”与“实”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对于诗、词、曲意境的创造和艺术多样化局面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可主观地扬此抑彼。本书对于“疏”与“密”、“大”与“细”、“浓”与“淡”等相互关系的分析,也体现了这种辩证的观点,因此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发。
  在考察诗词曲艺术的时候,人们常常偏重作家、作品这一方面,而对读者、听众这一方面常会有所忽视。本书则在考察审美对象的同时,对审美主体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对诗、词、曲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接受者构成、接受特点进行考察之后,本书指出诗、词、曲不同风貌的形成与接受者是大有关系的。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益拓宽和加深对于诗词曲艺术的认识,是值得提倡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