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相聚长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3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相聚长城
  童古 丽珂
  8月26日,夜色渐渐笼罩了群山,巍峨、雄浑的八达岭长城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幼狮合唱团”的师生在几位青联委员陪同下,来到居庸关,圆他们的长城梦。
  夜色中的八达岭长城灯火通明,在绿色、黄色灯光的辉映下,长城雄伟、挺拔。来自祖国宝岛的师生们沿着留下祖先足迹的长城攀登,不时抚摸着烽火台的墙壁,仿佛可以感受到先人们的精神。杨老师是声乐指导教师,她妈妈是四川人,爸爸是云南人,而她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看到长城她非常兴奋,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闽南话、一会儿四川话、一会儿云南话,说着笑着。其他人也和杨老师有一样的心情。
  台湾幼狮合唱团一行这次是应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和北京市青少年海外交流中心的邀请到北京交流、参观的,有九位老师,四十几名队员全是台湾大专院校的学生。他们中间许多人是第一次到北京,从踏上北京那一刻起,便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这里有那么亲的亲人,有那么现代化的城市,还有那么美丽的景色。今天夜色中的长城又一次扣动了他们的心。虽然这一天从早晨起,他们马不停蹄地参观游览了大观园、天坛、北京大学、十三陵,但在长城面前,他们忘记了一天的疲劳,毫无倦意。他们站在高高的烽火台上,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纵情高歌。音色优美、激情澎湃,歌声在群山中回荡。
  在台湾的师生放声歌唱的时候,又一队年轻人也登上了长城。他们一样的青春、一样的快乐,一样的语言、一样的长相,就连穿着的风格都一模一样的休闲。有人说:这拨台湾人讲话怎么有北京口音?原来他们是北京一家会计事务公司刚刚毕业分配来的青年员工。他们寻着歌声蜂拥而来。“唱得真棒,是专业的吧,你们是哪的?”“我们是台湾来的”“啊———”人群大叫,开始激动了。两岸青年就这样相遇了,虽然台湾与北京远隔千里,但他们并不陌生,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
  没有谁在组织,大家竟自发地联欢起来,找互相都会的歌来个齐唱:“长城谣”“阿里山的姑娘”“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中国心”……一曲唱罢,商量片刻,马上又是一曲,“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两岸中国青年的歌声交融在一起,情感也交融在一起。陪台湾师生前来的中国歌舞团演员戴滨和二炮文工团张华敏也走到人群中间一展歌喉,戴滨的“龙船调”在两岸青年的哄笑声中刚背过了河,张华敏的“天仙配”又找来台湾的白老师当“董永”。据说这位台湾的“董永”还是满族正黄旗人士,到北京更是有主人翁的感觉。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在众人应和中联欢会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不知不觉,时光飞逝。因为明天一早台湾的师生还有活动,带队老师不得不打断大家说“时间不早了,就到这里吧”。“啊———”又一阵大叫,谁都不愿离开。最后在一曲“珍重、再见”的歌声中,两岸青年相互握手、击掌,相互道别“再见”、“欢迎再来北京”、“再见”……
  两队年轻人依依不舍地分手了,在夜幕里他们没有看清谁的脸庞,也不知道谁叫什么名字;但是相信他们都会记住彼此,记住1999年8月26日夜晚,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北京和台湾两队年轻人的巧遇,以及巧遇之后和谐、欢快、令人激动的相处。在这一幕并没有事先安排、并没有人导演的活话剧中,两岸中国人自发而又自然的真情演出,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是雄伟长城的震撼,是祖国亲人的感染,回程的路上,台湾师生一路欢笑、一路歌声。当然在离开长城前,没忘了买件T恤衫留作纪念,上面写着“我登上了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附图片)
  摄影:朱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