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一位知名艺术家,退休以后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她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倾注在兵营 老导演的军营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3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一位知名艺术家,退休以后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她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倾注在兵营
  老导演的军营情
  杨敏 汤诚
  1989年,王兴仁离休了,把舞台让给了年轻人。一批宾馆、酒店、文艺团体纷纷登门聘请她去当艺术指导和顾问,面对各种优厚的条件和待遇,王兴仁却说:“我要到部队去。”人们瞪大了眼睛,以为听错了。她又加重了语气:“对,我要到部队去!”
  她又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从军”之路。军舰、机场、开发区、乡间小道,在上海有部队的地方就有她不倦的身影。为了在军营里培育文艺的热土,创作让官兵喜爱的文艺作品,炎炎夏日,她和战士一起在无遮无掩、地表温度达四十摄氏度以上的机场执勤;数九寒冬,她穿着军大衣陪战士在海港边站岗,任凛冽的寒风肆意吹刮。
  王兴仁为战士创作的《一封家书》,经过半个月精心排演,终于在部队上演了。这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令许多官兵禁不住热泪盈眶。两个月后,这部小品被推荐参加文艺会演,荣获最佳创作奖和最佳表演奖。在后台,听着台下雷鸣般的掌声,王兴仁和官兵们一样落泪了。在王兴仁精心辅导下,许多部队的业余文艺生活“红火”起来。
  六十五岁的王兴仁,曾作过上海市沪剧院团长,还是一级导演,十五岁就效仿两个哥哥当了兵,十六岁随志愿军加入了抗美援朝的行列。在朝鲜战场上,她当勤务兵,拉牛车,运粮食;当文艺兵,在冒着硝烟的坑道里慰问官兵。1956年她到上海沪剧院工作,推陈出新,努力改革,编导的《庵堂相会》、《龙虎山奇冤》、《白莲花》、《雪夜春风》等成为沪剧优秀保留剧。在王兴仁的关怀下,茅善玉、马莉莉、陈渝、徐俊等一批新人脱颖而出。
  今天,她虽然退休了,但在王兴仁的日历上几乎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清早6点钟人们看到她迎着朝霞出门,常常走马灯似的,上午在这个部队,下午又到那个部队,往来奔波。
  王兴仁,在人生的晚秋中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军营里,几乎把所有的情怀都倾注给官兵。她的心里话是:“在这里我体会到乐趣,继续实现着自我价值。”(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