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写在《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出版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6
第4版(要闻)
专栏:

  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
  ——写在《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出版之际
  新华社记者 赵兰英
  《十万个为什么》,我国影响最大的科普读物。倘若没有这块基石,共和国人才辉映的科学殿堂里,也许就少了几颗耀眼之星。
  38年历史翻过,一部重新编著的《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正在走向读者。它将引领新世纪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向科学的海洋,使共和国涌现出更多的栋梁之材,跻身世界之强。
  一
  《十万个为什么》,十万把金钥匙。它开启每一个人的心灵,给予每一个人无限的智慧。1961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一部问世,立即产生轰动效应。其时,正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不久,处处涌动着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春潮。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一扇扇科学之门。青少年喜欢,年长者也爱不释手。
  至今,全国各地飞向编辑部的读者来信没有断过,用成千上万封概括决不为过。一封封,表达的是对作者编辑的感激之情;一封封,求助的是帮助购买和配齐书籍;一封封,提出的是现实生活中不解的种种问题;一封封,渴望的是有一部更新更全面更具权威性的新的《十万个为什么》问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深情地回忆道:“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不是天生的,是在求知求真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素养和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在我小时候读过的科普读物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那时在班上我是团支部书记,曾组织同学们一起读,一起讨论。就是从那时候,从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的讨论中,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就逐渐培养起来。”
  还有众多是发自海外的电子信件。这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国留学生王水平的电子信:“从小学到高中,如果还记得读过什么书的话,就是那几本《十万个为什么》了。可以说,我们的科学常识就是从《十万个为什么》来的。在整理旧书时又翻出那几本《十万个为什么》,除了对书的旧情不变以外,看看内容都已经陈旧了,不是我的眼界高了,而是科学发展了。于是想,如果有一套新的《十万个为什么》,能将我们中国的下一代带进21世纪科学的大海边,那该有多好。”
  一切诚念如此相遇在一起。出一部新的《十万个为什么》,惠泽下一世纪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也是海内外读者的期盼和要求。
  二
  在《十万个为什么》幕后英雄中,刻有中国最负盛名的老一辈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华罗庚、竺可桢、张作人、苏步青、张钰哲等人的名字。他们都曾为《十万个为什么》出过题目,写过文章。
  在《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强大的编纂队伍中,人们又可以看到卢嘉锡、干福熹、叶叔华、孙钧、杨福家、陈佳洱、谷超豪、洪国藩、谢希德等著名科学家的名字。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了这部书的编委会。还有众多的著名科学家担任各分册的主编,100多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参与编写。
  学识丰赡的科学家们,为了祖国的科普事业,不约而同地走向这部为青少年而写的科普读物中来。那天,《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开印,中科院院士、医学家吴孟超也来了。在印刷机旁,吴教授对记者说:“再忙,我也要来。为什么?因为这部书在我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子。李洪志为什么能骗人,就是我们的科普工作还做得不好。真科学一定要出来讲话,要占领阵地。”气象学家严济远,是旧版的作者,后来又数次参加修订工作,这次是《地球科学》分册的主编,他说:“将自己的学识、观念写给青少年,这是一种责任。你不写、他不写,那么就没有人写,伪科学就要出笼,就要去毒害人。”
  一种强烈的责任,对国家、社会、人民、下一代的,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而发生在科学家们身上的那种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同样感召后人。
  什么是微电子技术?为什么生产集成电路需要极净的环境?校改这样两篇简易文章,对于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来说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它却花费了谢教授相当精力。正在住院的她数次打电话到复旦,征求同行的意见。有同事和学生来看她,她也总是请他们一起讨论,看如何表达得更准确些。谢教授坦诚地说:“写科普文章难度也相当大。一些科学常识,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要正确,不能有一点错。《十万个为什么》是学生课堂以外的重要参考书,所以一定要认真。”
  杨雄里教授是神经生物学家,他在审读了人体科学的一些有关目录后,发现脑科学方面的条目有所欠缺,于是亲自写来文章,在给编辑的信中还特别提到:“请尽管修改。”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撰写有关地下建筑的文章。在稿件交出后,他思来想去,觉得表达得还不是最清楚,于是又绘制图表加以说明。
  在《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中,有些分册由两位科学家担任主编。这是为什么?其中之谜相当感人。赵君亮是著名天文学家、上海天文台台长。编辑部请他担任《宇宙科学》分册的主编。赵先生在接受邀请后又诚恳地提出:“宇宙知识极为丰富。我可以保证在天文方面不出差错。但是不能保证在航天方面不出一点差错。因为我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希望再请一位主编。”所以,这部分册有两位主编。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容不得半点似是而非。来自科学家们身上的那种品格、那种精神、那种境界,是《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的魂与脊梁。
  三
  “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只要读者反映不错就可以了。”在编辑部的办公室里,5名编辑面对记者的采访,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较之旧版,《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有2/3的内容是翻新重写的。在学科建立上,增加了环境、信息、遗传、航天、人体、工程等内容。每一学科中的为什么从何而来?专家们的提示是一方面,读者来信又是一方面,还有就得靠编辑们迈开双脚,到中小学校向小读者们征求意见。于是,一些重大的、众所关注的学科前沿的问题,一些大量来自人们周围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一些与现代科技发展有密切关联的问题,一些自然与反自然现象问题等等,都被网罗在这部读物中。
  这半年,是编辑部最为紧张的时刻。白天加晚上,周末连周日,所有的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在办公室,记者看到好多方便面空盒箱,这都是他们饥饿时消灭的“战果”。有的编辑无暇照顾家庭,索性将年幼的孩子送到乡下请人带。编辑部只有两台电脑,不够用,有人就将自己家里的搬来用……
  苦心孤诣,五度寒暑。当所有的辛劳化为果实的今天,编辑们仍有一种惶惑感。会不会有差错?读者会不会喜欢?会不会没有将当今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出来?一切担心,都缘于一种信誉、一种责任、一种承诺。
  现代社会是科学的世界,谁拥有科学就拥有力量,拥有未来。《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