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着力在最佳结合上下功夫——对繁荣我国出版业几个重大关系的辩证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2
第9版(理论)
专栏:

  着力在最佳结合上下功夫
  ——对繁荣我国出版业几个重大关系的辩证思考
  阳建国
  繁荣我国出版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繁荣出版业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出版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重大关系。
  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
  我国的出版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意识形态与产业的双重属性。从出版产品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不论是报刊、书籍,还是音像、电子出版物,它们所刊载的内容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是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具体反映,是精神产品,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出版业所生产的产品虽然含有教化功能,但归根到底是商品。它的运作方式仍是经济行为。从市场角度看,出版业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挑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出版业再也不能沿袭过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运作了。亿万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版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际出版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来临,市场经济总体框架的确立,要求我们从内容到形式、从管理方式到管理程序都把出版业作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产业部门来运作。因而,重视出版业的产业属性,探索产业发展的道路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出版业的双重属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我国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既相矛盾又相统一。其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它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务。绝不允许不问政治导向,什么赚钱就出版什么。而作为一种产业,出版业又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一现实。因此,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别,确实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又存在着相统一的一面:首先,其产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矛盾冲突是可以调控的。关键在于依法加强经营管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其次,我国出版产业所遵循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有别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规律,其意识形态属性又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二者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统一起来。从实践效果来看,国家对出版业的政策也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相互统一。再次,我国出版业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出版业只有充分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才能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得以较快发展;只有具备了一定产业规模,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事实正是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我国的出版业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初具产业规模;而出版业的迅速发展,也给出版物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其有了牢固的根基。
  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
  出版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决定了出版业生产经营必须接受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
  从意识形态属性角度看,出版业是社会功能十分重要的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和舆论导向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影响巨大而深远,在社会转型时期尤为显著。因此,党和国家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出版业实施政策导向,使其确实起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从产业属性角度看,各类出版物是商品,是商品就必须进入市场,实现其价值和效益;而已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绝大多数出版单位,作为经济实体,也必须接受市场导向,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对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对出版业生产经营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才能增强出版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出版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不但客观存在,而且既相矛盾,又相统一。所谓矛盾,是指这两种导向不协调甚至对立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依据政策导向,出版业不断生产满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出版物,并通过这些出版物使广大读者逐步形成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相适应的政治思想观念、道德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某些读者因政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较低,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合拍甚至相悖的阅读需求,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客观存在,而且反映在出版市场导向中。如果单凭市场导向,一味满足这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势必会违背政策导向,给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造成严重危害。所谓统一,主要是指通过调控,这两种导向可以在满足亿万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向上的各类精神文化需要这一最终目的上协调一致起来,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精神食粮。因此,在处理出版业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这两者关系时,必须全面辩证地把握,不可偏废。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两种导向的客观存在。其次,既要坚持政策导向,又要坚持市场导向,就是说,一方面出版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主题和时代精神方面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市场法则,增强市场意识,努力使我们的出版物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实际需要,在题材和表现形式方面提倡多样化。最后,在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的结合点上下功夫。这里的关键在于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管理是基础,繁荣是目的,以管理促繁荣,以繁荣强管理。加强管理就是要加强政策导向,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规,依法管理,使出版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促进繁荣就是要坚持市场导向,使出版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不断发展壮大。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不仅决定了出版单位的生产经营必须接受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还决定了出版单位的生产经营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出版产业明显不同于其他经济产业之处。
  出版业作为产业,同样要追求经济效益,在这方面与其他经济产业并无不同。但出版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它主要是通过健康有益的精神创造,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和积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党和国家对出版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出版业本身应尽的天职。因此,判断出版单位生产经营的好坏,不仅要看它实现经济效益多少,同时更要看它实现社会效益的大小。社会效益决定我国出版业的性质和方向,经济效益为繁荣我国出版业,实现其社会效益提供物质基础,二者缺一不可。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理所当然地成为出版单位生产经营的目标。然而,要保证两个效益的顺利实现,还必须从这样几个方面辩证认识和妥善处理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
  摆正位置,使经济效益自觉服从社会效益。在出版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一对矛盾关系中,社会效益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有些精神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能不大甚至是负的,但它们在学术、文化或艺术上的创新价值或积累价值却难以估计,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很大;相反,一些迎合某种庸俗甚至低级趣味的出版物,却有一定的读者面,并可因此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出版业只是“一切向钱看”,而无视社会效益,不仅会压制有一定文化、学术、艺术价值的好出版物问世,而且会直接推动那些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害的出版物出笼。为此,我们在出版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夯实基础,在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经济效益。强调社会效益,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不要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作为产业,已经摆脱了对计划财政的依赖,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路,出版产业的经济效益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如果出版产业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出版业的生产就失去经济和物质基础,其社会效益最终也不可能实现。因此,应该肯定,出版产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产业繁荣壮大的重要途径。
  抓好结合,力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这个条件就是要抓好结合,即抓好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的有机结合,从这两种导向的结合点上去策划出版选题,组织出版生产,开发占领市场,把那些既符合党和国家政策导向,反映时代精神,又能满足多层次、宽领域读者精神文化需要,形式、品种和内容丰富多彩的精品出版物、特色出版物、双效出版物、常销出版物及时地推向市场,实现双效的统一。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和处理出版业的意识形态与产业双重属性,政策与市场两种导向,社会与经济两种效益的关系,对繁荣壮大我国的出版产业意义重大。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相矛盾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统一的一面,着力在最佳结合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制定正确的工作思路和实施得力的举措,使我国的出版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繁荣壮大,进而由出版大国顺利地迈入出版强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