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8
第2版(要闻)
专栏:

  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十年
  曹跃进
  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6000万残疾人,这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的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作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已成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党和国家的关注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便有“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曾对外国友人明确表示:“中国需要改进对残疾人的服务。”
  近10年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他指出: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残疾人问题,是关系到充分实现公民权利和生产力解放的问题……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残疾人这个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江总书记的论述,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多年来,国家为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从我国宪法中关于保障残疾人同健全人一样享有公民权利的规定,到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成立;从199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正式颁布,到各地各级保护残疾人权益的地方法规相继出台,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还制定实施了残疾人事业的3个五年计划和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使残疾人事业纳入国家计划,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
  残疾人事业成绩辉煌
  5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领导下,单一的、以福利救济为主的残疾人工作,已发展为领域广阔、独具特色的综合性社会事业。
  为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各种权利的能力,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康复工程。近10年来,416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国家建立了以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残疾人义务教育新格局。盲、聋、弱智儿童入学率在10年间由6%提高到64.3%。
  政府除支持兴办大量福利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还广泛开展分散按比例就业,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并鼓励残疾人个体开业。残疾人就业率由10年前的不足50%提高到73.3%。
  为方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设施在各大中城市逐步建立。社区残疾人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国建立市级以上残疾人文化场所近2000处。
  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国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次超过1000万;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在包括残奥会在内的大型国际赛事中共获得1300余枚金牌、打破150多项世界纪录。
  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活动,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先后授予我国残疾人组织“联合国和平使者奖”等多项嘉奖。
  自强不息贡献社会
  助残观念深入人心
  党和国家关心残疾人,社会各界支持残疾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广大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顽强拼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残疾人中先后涌现出包括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获得各种殊荣的杰出人物。更多的残疾人,则在平凡的生活中自食其力,自助助人,受到邻里的尊重和社会的赞许。朱镕基总理在观看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后,曾对那些来自各地的残疾人业余演员说:从你们身上,体现了人的伟大,意志力的坚强。这既是对残疾人中杰出人物的赞扬,也是对每一位能自立的残疾人的嘉许。
  党和政府的倡导及残疾人自身的努力,使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每年一度的法定“助残日”活动已举办了9次,数以亿计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这一活动,助残的观念深入人心。先后有8000多万少先队员参加的“红领巾助残”活动已坚持10多年,成为影响深远的“育人工程”。“青年志愿者”助残、“一助一送温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助残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持续地开展。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大大改善。
  现在,我国残疾人事业跨世纪的发展蓝图已经制定:2010年,稳定解决残疾人温饱,并使相当一部分残疾人的生活达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同步,残疾人状况将有更大的改善,“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基本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