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汪阿金一家50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9
第1版(要闻)
专栏:与共和国同行

  汪阿金一家50年
  徐永辉口述
  我是一名老摄影记者,50年来,我一直跟踪拍摄农民汪阿金一家的变化,汪家50年的变化称得上是农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杭州刚解放,我所在的报社领导将一架德国造折叠式蔡斯照相机,交给新到报社的我并再三告诫:“这架照相机是从日本鬼子手里缴来的战利品,是谭(震林)政委赠给我工作上用的,你使用时万万当心。”
  1950年春天,我挎着这架照相机,走到农民中间去。翻身农民喜悦的心情,深深地感染着同是穷苦人出身的我。
  这一年我拍下了农民汪阿金一家的照片。有天,我到余杭临平镇采访,路过乔司区供销社,只见农民们卖掉络麻后,争着买毛主席像。有个瘦瘦长长的农民从人群中挤出来,双手捧着四张毛主席像。他叫汪阿金,是大三乡学稼村的农民。他推着独轮车,我背着照相机,走了约一个小时,到了他家。在他家三间茅草泥屋前,我拍下了汪阿金一家吃饭的照片。汪阿金对我说:“我现在还穷,以后造了砖瓦房,请你来玩,一定要来啊!”
  汪阿金在1978年实现了造新瓦房的愿望。汪阿金二儿子在1993年新造了“小洋楼”,院子里四开间二层楼,宽敞透亮够气派。去年中秋节,我又来到汪阿金家,汪阿金的妻子沈阿三对我说:“记得你第一次来,我们住在阴暗的草棚里,没什么好吃的。那天中午,是用咸菜、青菜和芋头,加上荷包蛋招待你的。现在生活可好了,孙子们连鱼肉都不吃了,说太腻。我的老二楼房多好呀,老大和小儿子到城里买了房子。这样大的变化,过去我们穷苦人家想也不敢想,全靠共产党领导好!”她的话音未落,院子外面响起了汽车喇叭声,是她小儿子开着小轿车来接母亲到杭州去过中秋节。
  今年1月24日,汪阿金的长孙举行婚礼,给我发来了大红请柬。在婚礼上,汪阿金的三个儿子全都西装革履,系着领带。你根本无法把他们和当年在茅草屋里的穷孩子联系在一起。
  (本报记者 袁亚平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