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让“原”字号农产品增值增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09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让“原”字号农产品增值增效
  程建平
  纯农户,就是纯粹务农、种田的庄稼户。改革开放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户是纯农户,且多为纯粮户。
  步入市场经济,“纯农户”的境况发生了变化。“纯农户”与那些既“赤脚下田”种庄稼、又“洗脚上路”跑市场的农户比,不仅所产农产品附加值低,而且观念、信息、精神状态、生活水平也逊色一截。
  山东寿光等地探索出一条依靠农业产业化使“纯农户”境况得到改变的道路。他们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思路,把那些在市场上不值几个钱的蔬菜变成了净菜、分类菜、脱水蔬菜、罐头蔬菜等系列产品,一个县级市蔬菜产业化生产的产值竟高达10多亿元。于是,这一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为内涵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很快在广阔农村扩展开来。昔日的“纯农户”,如今靠着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县乡农产品贸易公司的“牵引”,走进了色彩斑斓的大市场。看着生猪变成一根根火腿肠,看着“原”字号产品增值增效,农民们心里乐开了怀。
  改变“纯农户”境况,绝非“华山一条路”。我到赣东北铅山县农村调研,见那里的农民自发组成民间流通组织,将颇具地方特色的红芽芋运销到上海、苏州等地,获利颇丰。铅山县所在的上饶地区仅运销到上海的农副产品就达2.4亿元。看来,滞货易地能变俏。在江西不值钱的小竹笋、小银杏、小土鸡,到了大上海居然身价倍增。城里人对乡下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情有独钟!
  美国著名农业工程学家福斯特博士断言:现代农业是“应用科技力量耕作的时代”,因此,他的结论是“没有第一流知识的农民,就没有第一流的农业”。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只能从事“种粮为糊口、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的小自耕农,与“纯农业”相依为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光靠农业本身积累力所难及,其投入还得靠以工补农、以多种经营补农、以商贸补农来解决。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劳力过剩,如果多是“纯农户”和“纯农业”,把劳动力捆绑在有限耕地上,短处避不开,长处显不出,不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只有前延后伸,把相关的产业链连接起来,农业优势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继而变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