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现阶段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11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热点研究

  现阶段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许军
  分析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目的在于充分认识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现状,使启动消费的政策有的放矢。
  分化性特征。改革初期,由于我国居民的收入比较平均,使得80%以上居民几乎同时进入同一消费领域,消费指向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而今天,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未来的消费指向具有了明显的差异。1999年4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中等和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家庭的未来消费指向将集中在住房、汽车和电脑上。另一方面,1997年底,我国农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27.3台,电冰箱8.9台,洗衣机21.9台,基本上相当于1986年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拥有水平。因此,可以肯定,彩电等大件耐用消费品仍然是未来广大农村家庭的消费热点。可见,我国消费品市场传统格局已被打破,统一消费群体已经分化。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消费政策和开拓市场,按照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供给结构。
  收缩性特征。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始终在低水平徘徊。消费是收入的函数,造成居民消费规模相对收缩的首要原因是近年来居民收入增幅的减缓。造成居民消费规模相对收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价格因素。消费还是价格的函数,消费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化呈反方向运动关系。尽管从1994年起我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逐年回落,但与居民生活联系密切的房价和医疗教育服务开销却直线上升。而住房、高档装修等恰恰是很多城市居民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之后的新的消费指向。因此,降低住房等的价格,以加快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是启动消费的重要举措。
  谨慎性特征。该特征表现为受对未来收入与支出不良预期的影响,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变得缩手缩脚。最明显的表现是,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然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却持续攀升。造成居民消费行为谨慎的原因,一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缺乏信心。二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支出增加深感担心。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虽宣传酝酿多时,却一直没有到位,增加了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谨慎消费心理。另外,今年5月以前我国股市长达两年的熊市所造成的“财富损失效应”,以及亚洲金融危机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居民谨慎性消费行为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周期性特征。我国居民消费自80年代以来连续攀上了几级台阶。一级台阶是以家电为主的消费需求。二级台阶是以住房及装修、空调器、电话及服务性消费为主的消费需求。三级台阶是以电脑、私车为主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达到一级台阶的消费水平,城镇居民完成从二级台阶向三级台阶的跨越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理由是:第一,随着台阶的升高,对登上台阶的实力要求相应地提高了。农村居民是从百元级迈上千元级,城镇居民则是从千元级迈上万元级甚至十万元级,这就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期;第二,经历了消费需求持续的超常增长后,城乡居民客观上也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恢复”。我们在收入起点很低的条件下,仅花了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才完成的城镇居民家电普及的路程,许多家庭都有疲于奔命的感觉。
  市场性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消费者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渐确立。以有限的收入换取最大的效用成为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要求消费者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当中进行理性的选择。现阶段居民消费日益强烈的市场性特征,要求启动消费的政策必须立足于消费者的实际,政策力量应变成市场信号。例如,前一阶段有关部门和商家隆重推出的消费信贷,并没有引起预期的热烈响应,似乎就可以从消费政策与居民消费的市场原则是否契合上找找原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