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一往情深几十年——记法国南锡法中友协“三剑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12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友谊之花

  一往情深几十年
  ——记法国南锡法中友协“三剑客”
  马为民
  不久前同南锡法中友协的三位朋友见面时,我称他们是友协的“三支柱”,他们笑纳了这个称号。现在想,如果改称“三剑客”,岂不更富传奇性?况且,他们从事法中友好的故事,本来就有几分传奇色彩。
  南锡友协是法中地方友协中相当活跃的一个,这跟它的“三剑客”分不开。这三位朋友是,友协主席德尼兹及其丈夫让—皮埃尔·杜布瓦和让—保尔·梅兹先生。
  梅兹1961年读高中时,就向往新中国。当时中法尚未建交,他设法同我驻瑞士大使馆建立了联系,大使馆寄给他的一期中国新闻稿(1961年8月30日),他还珍藏着,高兴地拿出来给我看。1968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创建当地友协,移居南锡附近后,开始同杜布瓦夫妇一道推动南锡地区对中国的友好活动。他深情地回忆说,70年代初,他还没有汽车,常常背上几盘中国影片,步行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放映。如今满头银发的梅兹笑着说,当时年轻,现在不行了。
  一天晚上,杜布瓦夫妇和梅兹跟我从头谈起了他们的友协。德尼兹说:“我们对中国产生兴趣是1973年,刚读大学一年级。那时的大学生对政治感兴趣,跟现在的不一样。如今的大学生是好好读书,日后找份好工作,非常个人主义。当然,我们也是个人主义者,不过更加理想主义。我们关心世界大事,很想对中国在其中占有重要分量的1968年风暴有所继承,很想提出些不同的东西,所以对中国的一切感兴趣。”杜布瓦补充说,当时友协是非常政治化的。
  不久,中国“文革”结束、“四人帮”垮台,南锡友协同全国的友协一样遇到了困难,有些人走开了。然而此时,中国开始发展旅游业,随后实行改革开放,于是他们把组织去中国旅游当成了主要活动。他们说,到其他国家旅游的,回来后不怎么谈论,而去过中国的人,常常为中国的风物和中国人的好客而兴奋不已,总觉得有许多要说的,想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即使思想属于右翼的人也说,中国确实有许多非常美好的东西。这样,协会又进来新成员。大家交流见闻,抒发感受,并无政治性判断。
  80年代初,南锡来了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这是对友协的另一个推动,许多人因此而参加了友协,因为到这里可以接触中国学生,可以建立个人友谊。大家一块郊游、滑雪,组织晚间聚会,还有的人把他们拉到家里度周末。这样,同中国的友谊在具体化,变成了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梅兹说得好:“一生没有见过中国人,就不可能对中国有真正的友情。”
  中国十年前发生那场政治风波,友协受到巨大震动,而“三剑客”坚持对中国友好。可是,开展什么活动呢?由于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了解中国的渠道大大增多,友协的活动方式必须改变。比如,随着大量专业旅行社的出现,再以组织旅游为主显然不行了。在这种情况下,友协除了举办报告会和组织同中国学生聚会外,着重搞好开设的中国文化课,而今许多人就是为听这些文化课而参加友协的。
  南锡友协目前开有汉语、书法和烹调三种课,共6个班,约50多人,聘有专职教师,每班每周上课两小时,学员们得以更具体地了解中国。比如上烹调课时,学员们根据文字材料,在教师示范下学着做,做好了就上桌吃,“这是最开心的时刻”。大家边吃边聊,谈些中国的具体事情,由此又常谈到中国的经济、文化及政治。烹调课本应晚8时结束,实际上往往要聊到9时甚至10时大家才肯散去。
  杜布瓦回忆说,当年,要是在政治上谈不拢,不可能加入友协;而今,大家一起学汉语,练书法,做中餐,这些非常具体的事情把人们吸引在一起。他认为,南锡友协成立至今,实际上经历了从政治化到非政治化的转变。我觉得他概括得很恰当,同时想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都是从具体开始的吗?况且,像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远不是几个政治符号能够概括的。所以,这种转变实际上意味着友协的基础更坚实,活动空间更广阔了。德尼兹说,友协如今搞得越来越好,其运作完全像个小企业。
  三位朋友多年从事法中友好,都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杜布瓦爱好集邮,但“只集中国的邮票”,即使出国在外,也忘不了寻觅中国邮票。德尼兹是教英语的,看到英美报刊上有关于中国的文章,她总要读一读;听到有关于中国的活动,她总要去看一看。她说:“那年在美国旅行,得知华盛顿在举办一个专门画动物的中国儿童的画展,我们立即赶去参观。”梅兹从1967年起至今一直是《北京周报》的订户,非常熟悉中国的情况。中国有多少贫困人口,澳门哪一天回归,他都能脱口而出,真的“比中国人还中国人”。32年来的《北京周报》,他一期不缺地保留着,他还收藏跟中国有关的其他书刊。我打趣地说,你可搞个展览会。他笑着说,过去没有工夫,如今退休在家,说不定真的会整理一下,日后展览开幕,一定请你来。
  中国这30多年来经历了文革、“四人帮”垮台、改革开放等重大变化,而这三位异国朋友对中国一往情深,始终不渝推动同中国人民的友好,为什么呢?杜布瓦先生的回答大概可以反映“三剑客”的共同心声:中国历来是个迷人的国度,中国的发展不同于传统模式,改革开放又在提供新的经验,通过多年的友协活动,我们发现了一种不同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爱上了这个文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