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银教“联姻”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13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金海观潮

银教“联姻”意味着什么
郑国中
不久前,华夏银行与北京大学正式签订了银校全面合作协议。该行承诺年内向北大提供5亿元融资额度,支持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同时向该校师生提供相应的个人金融服务,北大则优先向该行输送优秀毕业生,并帮助其培训员工。
另据报道,最近,沪上商业银行也纷纷与当地高校签订了类似协议,仅复旦、交大将因此分别获得6亿元左右的贷款额度,而建行上海分行一家便与几十所高校签订了贷款建设学生公寓的合作协议,为高校扩招鸣锣开道。银行与教育喜结“良缘”,顺应了教育产业化的需要,也反映了金融业的现实要求。
就教育事业而言,银教联姻意味着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有望获得根本性突破。一项调查表明,每年全国有近10%的小学毕业生、50%的初中生和75%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有关资料同时表明,9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与相应年龄组的比重仅为4%,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的平均水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穷国办大教育”,以占世界1%的教育经费担负着占世界20%人口的教育对象,可谓不堪重负,从而客观上将大量的适龄青少年拒之校门之外。有人形象地将不同年代老百姓眼中的稀缺物资作了一番对比:70年代最缺日常用品,80年代最缺高档家电,90年代最缺的则是高等学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对教育严重供不应求的切肤之痛!
过去,由于教育一直被视为一种福利性消费而由政府包办,因而尽管政府的财政拨款事实上远远满足不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银行却不会向其输出金融资源。然而,教育产业化时代的来临,教育一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将使银行这一经济的核心和枢纽在教育产业化进程中自觉自愿充当重要的资金供应者的角色成为现实,同时也使银行向教育输血供氧、扩招增容进入商业化运作成为可能。
可以相信,随着政府拨款、银行贷款、社会集资、个人资助这一多元化教育投资体系的形成,教育资金供给的“瓶颈”制约现象也将成为历史,届时教育的大门将会向每一个公民敞开。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银教联姻说到底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助推器和粘合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