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亲近中国——巴黎中国文化周回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15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亲近中国
  ——巴黎中国文化周回眸
  本报驻法国记者 果永毅
  “中国文化离我们不再遥远”,“我们和中国更亲近了”。“’99巴黎·中国文化周”临近结束的时候,不少参观者向中国参展人员表达了这样的感受。的确,历时12天的中国文化周成功地向法国和世界观众展示了辉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从而缩短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心理距离。
  积极主动地走出国门,与世界沟通,全方位地介绍中国,是举办“中国文化周”的宗旨。组委会主席赵启正作的主题演讲——《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用事实和数字勾勒出本世纪中国百年风云和新中国50年足迹。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高级官员激动地表示:“我曾经在这里工作多年,在这个大厅里,听过不少名人的演讲,其中有诺贝尔奖得主,有许多政界要人,像今天这样座无虚席,掌声经久不息的场面是不多见的。”另一场主题论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向世界勾勒出下世纪初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轨迹,同样引起极大反响。法国观众及其他欧洲国家的观众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的热情令人感动。据法方专门机构统计,正式开展以来,日均参观人数在万人上下,不少人看了不止一遍。《辉煌的中国青铜时代》、《中国古代城市的整体设计观念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启发》和《京剧艺术的美学特征》三个文化讲座,场场座无虚席,提问十分踊跃。“中国编钟音乐会”、“中国民族舞蹈表演”和“中华服饰文化展演”三场演出更是场场爆满。
  这次中国文化周活动,是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合作主办的,同时,又得到法国主流媒体的支持与合作。这是探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从文化周前夕的新闻发布会到整个活动结束,组委会始终注意与法国主流媒体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法国主要电视台、电台及报刊均十分关注中国文化周,并给予充分报道。
  在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展台前,彝族干部沙玛·加甲现身说法,他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直接受汉、彝两种语言的教育。不少法国参观者对此很感兴趣,他们说,法国也有布列塔尼人和科西嘉人等少数民族,但至今没有像中国那样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形成一套完备的双语教学体系。剪纸、根雕、风筝、农民画,正是这些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让法国观众具体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为扶持大众艺术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自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有21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上列世界第四。照片展示出这些遗产都受到了妥善保护。很多观众认真阅读说明,仔细端详照片,露出欣慰的笑容。面对“钴60集装箱检测系统”、“6000米深水下机器人”等具有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许多人感叹新中国50年的飞速发展。
  观众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中国文化周。很多法国朋友表示,这样的活动应隔一段时间举办一次,以不断地帮助法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
  (本报巴黎9月1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