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葵花向阳——巴西农业科研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0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通讯

  葵花向阳
  ——巴西农业科研见闻
  本报驻巴西记者 吴志华
  人们常用“葵花向阳”来比喻追求光明、积极向上的精神。记者所参观的巴西“向日葵农场”是一家种大豆、棉花的私人农场。农场主人确以葵花精神从事农业生产,他心中所追寻的“太阳”就是农业新技术和新良种。
  向日葵农场位于巴西中西部地区马托格罗索州的黑石镇,距首都巴西利亚1000多公里。记者到这里采访时正值棉花丰收季节,农场总管希迪先生开着车,带记者在农场转了一圈,只见棉田如白云落地,一片洁白。
  参观完农场,记者才见到农场主吉尔贝托先生。这位农家子弟务农已近30个年头。他今年53岁,头发稀疏,皮肤白皙,两眼炯炯有神。吉尔贝托从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后回乡办起了农业技术咨询公司。不到6年时间,就将业务扩大到周围20个市镇。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在巴西中西部地区大胆地试种了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新培育的DOKO大豆良种。这一步走对了,这一年他获得了每公顷2400公斤的好收成,打破了“中西部地区搞农业不赚钱”的教条。
  在丰收的喜悦中,吉尔贝托看到了农业科研成果的威力。他告诉记者,90年代初当地大豆病虫害肆虐,种植者经济损失惨重,“我感到发展大豆种植业非靠科研不可”。于是,他决心通过培育和生产良种来解决当地遇到的生产问题,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993年底,吉尔贝托发动当地农业生产者共同出资42万美元,作为支持科研活动的基金。他又找到巴西大豆研究所,双方商定创办“支持农牧业发展基金会”,共同来培育、开发适应当地条件的棉花、大豆新良种。基金会的创办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生产者除了为农业科研提供必要的经费外,还在自己的农场里建立科研考察基地和种子杂交选育试验田。农业研究员也走出了实验室,经常到基金会会员的农场巡回考察,收集第一手科研资料,同时又帮助种植者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吉尔贝托还用企业家的眼光在农业科研中推行了市场机制。他将42万美元的集资目标分成70份基金,由农场主自愿认购。凡是认购基金的农场将来可享受优先使用基金会新良种的权利,结果许多农场主踊跃购买基金。当初认购基金的农场现在都已成为大豆良种生产商和销售商。他们既从支持科研中得到了收益,也成为推广良种的主力军。这些农场争着引进新良种。每年还举办多种形式的研讨会、田间示范会来推销良种和农业新技术。吉尔贝托说,当初他认购了7份基金,现在享受了免费使用基金会大豆、棉花新品种的权利,并用它生产种子供应给周围的农场。他的农场每年生产1.8万吨的“葵花”牌大豆种子,约占全国大豆种子总产量的3%,覆盖了全州14%的大豆田,成为巴西最大的私人种子农场。
  科技为农业生产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基金会用不到5年的时间培育开发出5个大豆新种和2个棉花新种。这些种子既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又具备高产和抗病虫害的特点,从而带动了全州农业生产的大发展。马托格罗索州大豆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116万公顷增长到去年的254.8万公顷,产量从364万吨增长到708万吨;棉花种植面积从5.7万公顷增加到20.3万公顷,产量从6.7万吨增长到58.9万吨。该州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和大豆产区。
  (本报巴西利亚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