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金牌榜上的尴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0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

  金牌榜上的尴尬
  本报记者 李增辉
  西安获得了城运会金牌总数第一,但西安的教练好像并没有多少喜悦,因为这些金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枚才是本土队员夺取的,其他都是交流来的,西安游泳队基本上是整个上海队搬来的,换了一身衣服,立马变成了东道主的宠儿。
  国家体育总局允许队员自由交流始于1995年的第三届城运会,初衷是为了让一些非参赛城市的选手也有上场的机会。到本届城运会,“交流”选手已达到了400多人。据一份材料显示,在参赛的57个代表团中,有一半以上的单位有交流的运动员,少数代表团交流的运动员占到了30%以上,东道主西安本次大约“购买”了100多名运动员,交流的选手达到50%。
  交流的目的本是为了增强地方的体育实力和培养更多的运动员,结果变成了纯粹的交流金牌了,因为临时租借“金牌运动员”花的钱要远远少于培养本土运动员的钱,而且还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体委的政绩是相当可观的。但其后果是严重挫伤本土运动员积极性,影响了本地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新闻中心查城运会信息,点击“奖牌信息”一项,弹出对话框后蹦出如下内容:本次赛会总规程规定,本届运动会不作奖牌统计!
  然而在记者所采访的城市队中,没有人不在统计金牌数,或者预计明天的金牌得失,从以前光明正大地计算变成了今天的暗地里较劲。要不,东道主花1000多万元去“交流”运动员干什么?
  10000米跑冠军尹丽丽是西安从辽宁女子中长跑队那里“交流”过来的,可尹丽丽本人却不知道其中的内情。她一直在大连训练,而且还是“马指导叫我跟哪儿跑就哪儿跑”。这样的交流真能使西安体育上一个台阶吗?
  城运会既然必须继续办下去,就必须改革。
  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司司长吴寿章透露,第五届城市运动会有可能制定相应措施,限制各城市间队员的“交流”,这些措施有可能包括只允许本省城市间进行人才交流,或者限制一个代表队“交流”选手的人数。
  这也许是一个好消息。
  (本报西安9月1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