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开拓农村市场是长期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0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开拓农村市场是长期战略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卢迈
  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需要澄清三个问题:
  第一,开拓农村市场,是不是短期刺激措施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统计,197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收入差距比较小,但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开。1988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为0.38,1994年上升为0.434,而1997年则达到了0.458,已超过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入国际上收入较不平等国家的行列。
  这种收入分配的格局反映到消费市场上,就是农村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如果我们将市场分为沿海地区市和县及县以下,内地市和县及县以下四个部分,即可看出,沿海6省和3市的市一级市场份额1989年为25.8%,1997年上升为34.7%,上升了8.9个百分点;内地的市一级略有上升;沿海的县及县以下所占市场份额下降了2.9个百分点;内地的县及县以下的市场份额下降了6.3个百分点。以此推算,农村的人均消费水平不及城市地区的1/3。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所以有效需求的水平也就很低。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之间形成了一个由收入差别造成的需求断层。
  因此,开拓农村市场,不是销售渠道或消费环境的局部问题,也不是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而是从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的战略调整问题。
  第二,是不是农村有结存购买力,可以通过扩大工业品销售,帮助城市工业渡过难关
  有人曾认为农村存在结余购买力,可以帮助城市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出路,事实证明这种看法错了。
  当亚洲金融危机袭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受到的打击比城市更重。1998年农产品价格指数下跌了8%,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比1997年下降了522万人,虽然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加了近6%,但是工资水平有所下降。据农业部全国固定观察点两万多农户的调查,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7年下降了2.36%。这是1986年固定观察点设立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县乡工业普遍亏损,地方政府为维持原支出规模,大都向农村增加税费,转嫁通货紧缩的负担。虽然农民上交的“三提五统”一般没超过其收入5%的规定范围,但农业特产税、教育附加、教育和修路等集资负担都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口众多,市场确有潜力,但是收入增长趋缓,购买力有限,而负担加重,因此,在农村市场真能帮助城市经济之前,必须先帮助农村和农民。
  第三,如何开拓农村市场
  1998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增加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二是通过粮食的保护价政策支持农民的收入。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农民外出打工机会反而增加,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下跌而粮价下跌最少,说明这两方面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不平衡发展局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仍需完善。
  开拓农村市场,应考虑使政府的投资支持到户、到村,与农民发展生产和增加公共品供给的愿望相结合。这样才能使面临困难的传统农区的农民得到实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