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草原拥抱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1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草原拥抱世界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和口岸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开放带动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种资金,北开南联,双向推进,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1979—1998年,全区进出口额累计达113亿美元,年均递增28%,其中,出口额达69亿美元,年均递增26%。目前,全区有近300家企业享有对外经营权,已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客户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680多种商品打入国际市场,并开发了一大批质量好、创汇额较高的名牌和骨干商品;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1998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占73.8%。1979—1998年,全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509家,涉及44个国家(地区)的13个行业。1988—1998年,全区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合同金额7亿美元,年均递增39%;完成营业额4亿美元,外派劳务人数5万人次;合作领域由森林采伐发展到种植、养殖、加工、餐饮、建筑装潢、电力装配、设计咨询等方面,合作国家由俄、蒙发展到保加利亚、巴基斯坦、印度、日本等国。
  口岸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内蒙古对外开放口岸已由改革开放前的2个发展到18个,其中,一类口岸11个,二类口岸7个。1998年,全区口岸过货量达到426.5万吨,进出境旅客流量达到111.9万人次,分别是1980年的7.4倍和43.7倍;边境贸易额3.91亿美元,是1983年的355.5倍。
  目前,内蒙古绝大部分边境旗市都有自己的对外开放口岸,在全区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形成了以口岸为依托的沿边开放带。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全方位的口岸开放体系。口岸的开放,有效地促进了内蒙古经济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边境城镇建设的繁荣和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附图片)
  右下图: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一角——金蒙电力城。王燕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