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闯出困境靠拼搏——吉林省国有企业扭亏增盈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1
第1版(要闻)
专栏:从国企脱困看信心(2)

  闯出困境靠拼搏
  ——吉林省国有企业扭亏增盈纪实
  本报记者 李安达 张玉来 钱江
  9月的吉林,一派丰收景象。收获的喜悦首先来自对吉林省工业效益的统计,今年1—7月,全省工业盈利企业盈利额35.3亿元,同比增长78.54%,减去亏损企业亏损净赢利4亿元。在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扭亏增盈的苦战中,吉林省率先取得了突破。
  200多万吉林国企职工,在过去的几年中打了一场硬仗,阻挡自1995年12月以来的全省工业净亏损的趋势。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若问靠什么使吉林国企闯出低谷?改革就是他们手中披荆斩棘的利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试点发挥示范效应,百舸争流竞相发展
  吉林是重化工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城市改革的浪潮涌来,国有企业几十年来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充分暴露了:重工业、原材料型产业结构,投入大、产出低,竞争力弱,众多企业连连亏损。债务、冗员、办社会这三大包袱,使国企在改革中步履维艰。1997年,吉林全省国企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达70.1%,国企当年净亏损16.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1.69%。严重的亏损使企业开工不足乃至倒闭,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省级财政承受沉重的压力。以1997年为例,直到这年的最后一天下午,省委还在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财政平衡问题,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省里来。此前不久,已有一些城市因资金支付问题,居民供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困境,将吉林国企改革推上了背水一战境地。
  吉林省委、省政府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关键,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大胆尝试,倾全力用3年时间使国企尽快脱困。吉林市领导明确提出:为了搞活国企,进行适应性改革和探索性改革,以探索性改革为主;进行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重点解决综合改革问题。
  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1997年,吉林省在34家国企进行试点,使这些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总共增资卸债21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7.4个百分点。从去年开始,吉林省将此试点全面推开,当年就有52家国企完成公司制改造、重新登记注册。今年又有45家企业取得进展。
  一马当先,百舸争流。试点成功的企业发挥示范效应。“抓大放小”、“兼并破产”、“股份制改造”、“引资嫁接”……吉林人耳熟能详。根据当地国企负债率高、新兴产业有待崛起的现实,吉林更重视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优化配置,主要有3条基本途径:优势企业兼并或购买劣势企业,资不抵债企业依法破产,经营困难但仍有前途的企业大力剥离不良资产,进行资产重组。
  近两年,吉林省60多户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进行了兼并,使70亿元资产流向优势企业;30户企业破产,11亿元不良资产得到处置,盘活资产8亿多元,在债权人同意并最大限度地保全金融债权的前提下,重点指导剥离了20户企业。
  吉林市龙鼎集团收购破产企业吉林市手表厂,被人们称为“银企双活”的范例。拥有2700名职工的吉林手表厂资不抵债,16个月发不出工资。依法破产后,900名失业职工进入只有260人的龙鼎集团,重新上岗。龙鼎集团发挥优势,在去年各项产品销售良好的基础上,积极归还银行贷款,成为当地改革的佳话。
  市场的风浪,使吉林国企的经营者聪明起来了。尽管他们起步慢了一拍,但机遇对所有改革者都是平等的,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后来者可以居上。
  突出重点,苦练内功,大企业搞活带动一盘棋
  在吉林省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四学一创”是成功的做法,即:学邯钢,实行成本否决;学许继,搞好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学亚星,推行比价采购;学傅万才,搞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还有一条:深入开展企业创名牌活动。
  国企改革惊涛涌起,承担主力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拥有10万职工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集团公司),响当当的共和国“长子”。1994年以来,效益连年下滑,去年跌入谷底,年创利润由1993年的10.1亿元下降到1.1亿元。对于一汽这样左右全省经济的超大型企业,吉林确定向优势企业倾斜的政策,为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于一汽人来说,更看重苦练内功增加活力。今年初,38岁的总经理竺延风走马上任,一汽集团开始进行大力度的公司制改造:成立了铸造等5家子公司,昔日的一汽“航空母舰”变成了有5个子公司的“联合舰队”,各自与所属分厂“推墙下海”,搏击市场。
  至为关键的是,为了企业正常运转,一汽冒着停产的危险,今年以来坚决刹住赊销“抹账”,强化货款回收,增大资金流量。这一着非常见效,到5月末,资金占用量就减少了10亿元。
  面对改革,一汽有一股“宁肯战死,不能拖死”的决心。新成立的铸造公司所属4个分厂,去年亏损9000万元,今年决心减亏3000万元。过去由于和总厂统结统算,难免大手大脚,到货的生铁、沙子按车皮计量,没有人过问是不是足额。今年,身任原材料供应组长的彭铎花了3个月时间,跟踪到货的286车皮生铁,仔细计量,发现少了108吨,价值14万元。管理改进后,如今发货方专人押车,到厂复验后3家会签确认。目前,共有200吨生铁差量得到确认,挽回损失30万元。今年上半年,一汽的利润总额达7.2亿元,对吉林全省扭亏增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铁道部长春客车厂,年初以来大抓提质降耗,把财务、管理费用、采购和生产成本分解到每个岗位。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财务费用降低2/3,管理费用降低13.96%,可比采购成本降低5%,成品制造费用降低8%。
  实践证明,抓重点,带一般,大中型国企搞好了,满盘皆活。
  政府强化服务意识,转变职能天地宽
  在国企扭亏攻坚战中,吉林省各级政府以极大的决心破解“政企分开”这道深层次难题,努力改变政府职能。今年3月15日,长春市撤消了冶金、轻工等12个工业主管局,成立了8个资产经营公司。这一切进行得顺理成章,政府不再管企业的经营,而是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为国企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
  几年来,吉林各级政府在协助国企配备好经营者班子上花了力气,仅去年就调整了1490个国企的领导班子,占总数的31.3%。一批在市场经济中崭露头角的新型管理人才被委以重任。
  在吉林省,人们到处在关心和探讨:转变职能后的政府怎样指导国企扭亏增盈?今年,吉林市政府决定实行政务公开,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通过新闻发言人公布。从今年“五一”起,每逢节日,市政府办公大楼向市民开放,欢迎参观。美丽的松花江畔,又多了一处供市民观光的地方。
  几年来,长春市政府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对企业“抓大放小”,实施宏观调控。如今的长春市工业已占吉林省的半壁江山。今年1—7月,工业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9.1倍,远远高于产值增幅。国有资产负债率已由1993年的79.4%降到去年的64.1%。非国有经济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52%,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谈起这几年的改革成效,吉林人喜欢说“人努力,天帮忙”。“人努力”是指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齐心搞改革,使国企再现辉煌。“天帮忙”说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宏观调控支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的改革。
  现在,国企改革成功的曙光已经破雾而出,把勃勃生机与欢乐祥和带到了长白山下、松花江畔,人们看到了希望,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