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美丽的油城——大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2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美丽的油城——大庆
  贺海滕 徐大勇
  在松嫩平原北部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这里高楼林立,街道宽敞,鲜花怒放,她就是闻名于世的美丽的油城——大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因缺少石油,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甚至有的公共汽车都要背上煤气包。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原油,标志着大庆油田正式被发现。
  1960年初,石油工业部组成石油会战领导小组,从全国石油系统抽调了精兵强将,与当年退伍的3万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转业军官一道,拉开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序幕。
  石油会战时正值国际上对我国实行封锁,国内经济十分困难时期。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进行了艰苦创业。没有吊车,他们人拉肩扛把钻机运到井场;没有房子,他们砌起“干打垒”;出现井喷,他们奋不顾身跳进池中用身体搅拌泥浆;吃的不够,他们就自己开荒……奋战中,大庆油田涌现出了1205钻井队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创造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岗位责任制”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职工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精神,闯过了重重难关,高水平高速度地拿下了大油田,为实现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贡献了力量。大庆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庆人对这句话最有体会。大庆油田开发的每一口井,采出的每一吨原油,无不凝聚着科技的力量。为把含在油砂中的油取出来,他们发明了多项新技术,最初采用以水驱油,采收率由40%提高到50%,后又采取聚合物驱油,采收率提高到60%,如今,又开始采用更先进的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采收率已达70%。在运用高科技采油过程中,大庆油田还涌现出了以王启民为代表的新一代“铁人”。
  进入90年代,随着石油储量的减少,大庆向何处去成为新的课题,为了避免油尽城废的厄运,大庆油田开始走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之路。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大庆时提出,要未雨绸缪,并题词“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
  大庆油田一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油田积极深化内部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石油公司体制基本框架。依靠科技确保原油高产稳产;另一方面,以二次创业为新的契机,整治环境,招商引资,发展高科技替代产业,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
  大庆油田从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以生产原油天然气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特大型企业。目前,全油田共有职工28.9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00亿元,净值282亿元。到1998年底,累计生产原油15.16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已连续23年实现5000万吨以上的高产稳产。40年来大庆油田累计向国家上缴税费2131亿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44倍。(附图片)
  右上图: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外景。郑勇摄
  右下图: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在加工转子。
  马毅行摄
  左下图:联合收割机正在丰收的田野上作业。杨松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