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每当“十一”想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2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情系华夏

  每当“十一”想北京
  朱彭年(巴西籍华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十一”想北京。
  1983年8月,我们全家移居巴西,至今已经16年了。从1985年底第一次回京探望母亲,我已经6次回过北京。尽管每次都相隔不久,但北京建设规模之大,城市面貌变化速度之快,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素质的提高,都令人惊讶和赞叹。我对移民国外虽不后悔,但面对中国迅速大改观的现实,内心深处也还是有一丝若有所失之感。
  1988年春节,我带着儿子再次回京探望病中的母亲。我们兄妹3家欢聚一堂,为正月初二生日的母亲庆贺了80大寿,还特别陪她乘车在天安门广场绕行一周。5年时间,北京变了。五颜六色的新潮服装,改变了过去北京人冬天着装枯燥单一的色调。过年时,再也不用深更半夜到菜市场,在寒冷中排队等着限量而又不许挑选的冻鸡了。以前能住进6层的居民楼就令人羡慕,现在那些将近20层的新式住宅也不算稀奇。市区主要街道上行驶着招手即停、就近上下的小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那年,我带着儿子和外甥,怀着敬畏的心情,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那时那刻,我的心情和感受极为复杂,胸中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激情与冲动。我心潮起伏,思绪万端,往事忽来倏往:我曾多少次走过这里,多少次亲眼目睹了广场上发生的一幕幕。如今,这座宏伟壮观的城楼不再是神圣的禁地,它敞开了大门,就连普通老百姓也能购票登楼游览了。我看到丽日阳光下的天安门广场,呈现出一片恬适、祥和的气氛,人们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之中……
  1989年,应《华声月刊》前身《华声报》之邀,我偕夫人和几位海外特约记者一道回京参加国庆活动。日间的游园、晚间的焰火,这些我在中国时再熟悉不过的情景,如今因为成了客人而有了全新的感觉。中国对海外游子的亲切热情,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在周密安排的旅游行程中,威武雄壮的兵马俑,烟雨濛濛中的杜甫草堂,天降神粮的五羊传说,都使我们受到生动的历史教育,也使我们感到对中国母亲有报答不尽的恩情。
  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时,我们又一次应邀组团回中国,其中有几位台胞还是第一次到北京。北京满城弄绿满城花,五洲宾客如到家。北京人的文明礼貌、亲切微笑使全团成员深受感动。一位身体不好的老人执意要和大家一起登长城。我们一行十来人互相关照,亲如一家,对中国的首都北京,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回忆,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一片深情。
  接受“首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游记徐霞客奖”是我生命中一个闪光的记忆。1992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10名获奖者从中国国家领导人手中一一接过奖牌。那一刻,我心情激动,充满荣誉感。国家领导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视,对我们在海外继续从事华文文学工作是强有力的推动。1990年到1998年,我主编了《中国侨民在南美》一书,又出版了自选作品集《侨居生活万花筒》和《人生一路情》。
  在我移居国外这10多年中,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向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更加凝聚起海外华人华侨时刻不忘中国的心。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我们迎来了新中国50周年的诞辰。新中国50大寿的日子中国该是怎样的欢腾,热烈庆祝!随着10月1日的临近,我那颗久久盼望的心,早已飞向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