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驻桂“老记”侃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3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奋进的50年 广西专版

驻桂“老记”侃变化
编者按:总在与信息打交道的新闻记者,最能识察和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里刊发的,就是几名中央驻桂资深记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讲述广西的新变化。
胡平(中国青年报驻广西记者):在广西从事记者工作20年,最大的感受是路越走越宽广了。过去出差一坐车就得颠一整天。桂西北的南丹县更被视为畏途。“河池南丹,有钱难返”,指的是这里的路难行。那时我在这里采访瑶胞,靠蹬自行车,也骑过马,更多的是走路爬山。现在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壮乡交通建设今非昔比,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我们在壮乡采访也不再为乘车发愁了。
余显伦(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记者):当记者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发稿。过去外出采访发稿,令人烦恼不堪。常常找不到电话,找到电话也很难打得通,急死人,气死人!如今,随着广西现代城乡通讯网络的普及,就是到边远的民族山乡采访,也可以很便利地用当地程控电话发稿了。当记者,跑新闻,传送稿件不再难。
韦福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广西记者):当电台记者,过去在农村采访,最尴尬的莫过于农民们说听不到广播。这种状况如今在广西已大大改变。广西广播人口覆盖率已由1978年的32.5%提高到目前的78.6%,电视人口覆盖率由20%提高到85.3%。全区近3000个乡镇(村)架设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农民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我这个电台老记者也越干越来劲了。
陆汉魁(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要问我在广西当记者感受到的变化,其中之一是仫佬山乡的读书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考进全国重点大学的人数名列全地区第一。仫佬族中,已有了留美女博士。一位姓潘的仫佬家庭,先后出了14名大学生。从仫佬族乡亲热爱读书、多出人才这个侧面,可以看到壮乡人民渴望发展、追求知识与文明的时代缩影。
郑盛丰(本报驻广西记者):谈起广西今昔,最深刻最令人高兴的变化是人。现在,广西的党政领导谈起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者谈起社会发展,大都了然于胸。就是在贫困地区,人们也由以往消极地诉困难讨救济,变为今天积极地谈发展要项目。过去连卖个鸡蛋也脸红的山区妇女,好些已成为长途贩销的好手。今日壮乡人,正告别传统而大步走向现代。(附图片)
压题照片 上:新近建成通车长达650公里的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一段。
下:广西三大海港之一的防城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