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4
第10版(舞台习幕·文艺评论)
专栏:

  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启生
  写戏贵在写情,不然戏剧就会失去应有的艺术魅力。力图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过程来描绘历史,从而让观众通过形象,直观具体地把握其底蕴。这恰恰是安徽省徽剧团最近上演的新编历史剧《刘铭传》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应该说刘铭传的命运结局是悲剧性的。该剧编导紧紧抓住主人公保卫宝岛、建设宝岛这一生命活动历程予以刻意描写,目的就在于实现主人公个人主观意志与客观的历史发展情势之间的强烈冲突,从而指引观众在这种冲突过程中直观具体地感悟到导致他命运的悲剧性结局的社会根源。清代末期,当法国侵略者进犯台湾,意在增加索赔的筹码时,清廷统治者已慌了手脚,虽派刘铭传镇守台湾,其实只是虚样文章,旨在减赔款的银子罢了,而全无真心以正义战争反击侵略者,来保卫人民,保卫国家领土。在这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主人公命运悲剧性的结局也就成为必然。换句话说,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于悲剧性的历史阶段时,其成员也就不可能逃脱其悲剧性的命运轨迹,尽管他满怀一腔报国热情。追昔思今,今日之中国若不是政治昌明,国力强盛,香港能在经历百年沧桑后胜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会拥有今天这样令人自豪的民族尊严?基于这点,新编历史剧《刘铭传》的上演无疑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写历史剧重在写人,但只关注人的外部的生命活动,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的开掘,不仅会影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还会削减对历史揭示的力度和深度。《刘铭传》的另一个特点正在于编导恰当地为人物外部行为寻找到内在的情感依据。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既符合剧情,又忠于史实的人物形象。如在该剧第三场,抗法保台情势大变,台湾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其夫人程氏逼他照恩师李鸿章的安排回大陆避风,他不得不道出久埋心底的衷情:“恨不能舀一瓢海水洗红顶,多么想做一番好事慰余生。”显然,对这份内在的情感的揭示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这个情感基础,主人公形象才丰富起来,显示出时代的真实,而无拔高之嫌,并为今天的观众所理解,同时也为主人公在舞台上的行为:保台、建台、爱台乃至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提供了内在的逻辑根据。所以当刘铭传最终在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时,问天、问地、问大海,透过历史尘封呐喊:“何日中华得强盛,月圆人和国土全?”我们无法不为之动容,其原因就在于,主人公的外部生命活动与内在情感是统一的,才使得这百年情怀到如今仍然如此激动人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