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坚定信心再争雄——结构调整中的黑龙江省国企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5
第1版(要闻)
专栏:从国企脱困看信心(3)

  坚定信心再争雄
  ——结构调整中的黑龙江省国企改革
  本报记者 董伟 杨义 胡斌
  地处北国边陲的黑龙江省,曾孕育了我国最早的工业基地,如今,又成了国企改革扭亏脱困的前沿阵地。无论走到哪里,在企业或在机关,我们都能深深体会到要求改革的迫切心情:“我们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也最晚退出计划经济,昔日的骄傲已变成今天的包袱。”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结构调整,成为黑龙江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当务之急。省委书记徐有芳说:“围绕结构调整,坚定信心,眼睛向内,挖掘潜力,是全省上下对国企改革和脱困的共识。”
  这一决策已初见成效。今年1—7月份,黑龙江省国有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8.3亿元,同比增长30.8%;亏损国有企业亏损额31.1亿元,减亏22.6%;34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实现了扭亏脱困,累计脱困118户,完成三年脱困计划的65%。
  有为与无为——在结构调整中探索政府的定位和作用
  任何时候,祖国人民都不会忘记这块沃土: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已累计向国家提供了占全国1/2的原油、1/3的木材、1/3以上的电站成套设备和大量重型机械装备及国防装备。可是,贡献与骄傲的背后却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沉重和艰难。国有经济比重大,森工、煤炭、军工、纺织和制糖等行业出现全行业危困,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黑龙江省在对国有企业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实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量化调控行为。他们严格按照国家近期颁布的《淘汰限制落后生产能力目录》、《工商领域禁止投资目录》、《当前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去指导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控制总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产业升级。
  今年上半年,黑龙江已取缔关闭各类非法开采的矿井1900处,压减能力1359万吨,实际压缩产量712.1万吨,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
  纺织行业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已完成压锭24.1万锭,超额国家下达任务0.6万锭,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同比增加4282万元,增长22%。
  未雨绸缪,事前调整亏损严重的制糖行业,集中体现了黑龙江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动性。面对吨糖产成本高于南方1000元、制糖能力严重过剩的危困局面,黑龙江省主动操刀,对全省31家糖厂实施分类治理,只保留8户企业生产,年产糖25万吨。结果,在国家开始对南方制糖业进行调整的时候,黑龙江制糖业已出现大幅度减亏,今年上半年,全省大中型制糖企业减亏8269.5万元,同比减亏34.1%。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黑龙江省政府力争在指导、扶持、中介、服务等方面演好不同角色,既不越俎代庖搞“拉郎配”,也不袖手旁观坐视企业错过联姻的机会。他们制定了《关于组建与发展完善大型企业集团的实施意见》,以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采取联合、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各类工业企业集团302个,其中,黑龙江森工、中国一重、北大荒集团等6户企业集团被列入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有23户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跻身于国家重点企业行列。
  抓大放小,黑龙江对95.2%的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方式转变,减少企业债务64.8亿元,减亏2.18亿元,盘活国有资产185.5亿元。
  特色与优势——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选择主导产业
  面对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对调整中的困难,黑龙江人深深感到,要把资源大省变成经济大省,必须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在全国大市场体系中选准经济结构的定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于是,他们在众多的选择中,确定了石化、机械、食品为本省的主导产业。
  机械装备工业投资大,产出小,是当前不被人们看好的行业。在黑龙江省,装备工业为国家提供了1/3以上的电站成套设备和大量重型机械装备及国防装备,可设备老化和社会负担重等困难,压得该行业喘不过气来。但是,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黑龙江省立足长远,力求变当前劣势为长远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人无我有,黑龙江省逆向思维,把装备工业的老基地当作了发展基础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依托。他们坚信:我们国家工业整体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发达的装备工业。我国大型装备的摇篮——中国一重集团就是外贸谈判的重要筹码:只要一重开工,国外厂商卖给中国的同类重型设备就不敢随意涨价。
  他们坚持走高科技之路,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使一些一度处于困境的行业重新焕发出勃然生机。去年,佳木斯电机厂等26家亏损企业实现扭亏减亏,亏损面由1997年的57%降至42%,今年上半年又有哈尔滨电碳厂等3家企业扭亏脱困,预计今年底行业亏损面可降至35%。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昔日令人眼红的“林大头”开始积极探索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砍伐林木、掠夺森林资源的粗放式经营转化为利用森林作为生产环境的集约经营。他们推行林区管护经营责任制:林区工人在监护林木的同时,有偿使用“抓把草都是宝”的林下资源。而且,一人看林,全家就业。山上,曾被贱卖的林区看护房屋价格骤然上涨;山下,加工企业吸纳森工富余人员,使绿色产业走上规模之路。
  创新与管理——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黑龙江省传统产业包袱过重,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优化产品结构和产品档次,便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保证。
  龙涤集团赶超市场搞技改,利用国家6万吨聚酯项目投资建成8万吨规模,经过两次扩能改造,使年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单位聚酯生产成本平均下降30%以上,年增效6000多万元。
  哈尔滨制药总厂适应市场变化,将千吨青霉素技改项目中途改上“半合抗和头孢类产品”项目,发展青霉素下游产品,1998年利润迅速上升,达6900万元,同比增长3倍。
  1998年黑龙江省实施技改项目1241个,总投资206亿元,比上年增长90.6%。共开发新产品1830项,新增产值43亿元。
  哈尔滨空调机厂推进制度创新,改制6年来产值增长1/3,利润增长25倍,企业主导产品占领了国内市场的70%,大型电站空冷器设计制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黑化集团推进存量资产调整,不到3年,资产增长3.5倍,产值增长10倍,利税增长17倍,成为化工支柱企业。牡丹江水泥集团注重科学管理,创造出以质量成本双否决为中心的多指标链控制法,1998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一个个国企在结构调整中走出或正在走出困境。1998年,黑龙江省纳入扭亏增盈考核范围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比上年降低12.9%,亏损额下降13.1%。
  虽然今年黑龙江煤炭、木材、原油的减产,将导致全年工业增长速度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虽然诸多国企还被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所围困,但这并不能阻挡黑土地上国企实现扭亏脱困的目标和信心。省长田凤山说:“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继续围绕结构调整,变压力为动力,就一定能如期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脱困目标。”
  黑龙江,共和国大地上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在这场国企改革扭亏脱困的攻坚战中,一定能冲破重重难关,由减亏到增盈,迎来国企改革与发展的艳阳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