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波澜壮阔的第二次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3
第9版(理论)
专栏: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专论⑥

  波澜壮阔的第二次革命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我们党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第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变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使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二十年改革开放,在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十年建设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
  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专论⑥
  难忘的历程
  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确实是一场伟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回顾这段难忘的历程,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中国人,无不为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所引起的巨变而感到振奋,无不为我们二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近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基础上,深刻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作出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新中国诞生以后,我们党制定了符合中国情况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以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但在探索中出现了失误,遇到了挫折。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重大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由此,一场波及城乡、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大潮,在中国大地兴起,以其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起步。从包产到户到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初步改变了农业的落后面貌,并为城市改革摸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十二大之后,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流通体制的改革到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等领域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以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为突破口,逐步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的改革开放循序渐进、全面展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和进展。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论断,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为我们党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临南方视察,并就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问题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全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其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研究和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特点、新经验,进一步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在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分配制度等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理论突破,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出了全面的部署,确定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五大以来,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五大确定的任务上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踏上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征程。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全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历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特别是经受住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国内国际严重政治风波、近几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三场严峻的考验,既显示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艰巨复杂,也证明了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正在不断成熟起来,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步伐。
  伟大的成就
  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国家,是中华民族的追求。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才能把前人未能实现的愿望变成现实。
  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着,它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三千六百二十四亿一千万元增至1998年的七万九千五百五十三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百分之九点八,居世界各国之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三点四倍。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中国人民在新中国建设三十年的基础上,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程,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我国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大大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巩固,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国有企业产权关系逐步得到理顺,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计划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等宏观调控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健全。这些都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二十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全面开放——内地逐步推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对外贸易突飞猛进,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由改革开放前的第三十二位上升到第十位。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储备总额达一千四百多亿美元。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二十年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二千五百多亿美元。这一切表明,我国经济建设已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根本转变,正在大踏步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二十年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改善最大的二十年。二十年间,我国城乡人民的实际收入大幅度增长,居民金融资产总额超过六万亿元。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成倍增长,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我们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市场商品丰富,绝大多数商品供应充足。我国十二亿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解决温饱,走向富裕,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空前繁荣。二十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倡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文艺创作活动空前活跃,文化设施和文化事业建设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与日益发展的物质文明一起,完整地体现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特征。
  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二十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外交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和平、公正、开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十年的成就还体现在民主政治建设、“一国两制”、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成就是非凡的。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已经走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代化之路。
  宝贵的启示
  二十年的伟大实践,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又写上了一个新的理论,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立的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的唯一正确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全党必须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观察世界、发展自己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统领全局、贯穿各项工作的灵魂,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这一理论、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论;必须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广大群众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十年的伟大实践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才有可能摸索出一条改革和建设的成功路子。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使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我们的理论;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用以丰富、完善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二十年的伟大实践说明,我们之所以能经受住种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一个中心和坚持两个基本点都不动摇,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除非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经济建设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二十年的伟大实践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改革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用以发展壮大自己。二十年的伟大实践说明,在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当今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必须打开国门,大胆吸收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成果,把坚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它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把立足国内、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必须坚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吸收各方所长,为我所用,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必须按照各地不同的条件和各领域不同的情况,循序渐进,使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方位和领域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防范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保证对外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二十年的伟大实践说明,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越要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路子、新方法,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越要态度坚决地反对腐败,坚持不懈地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
  维护、保持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二十年的伟大实践说明,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没有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改革和发展就无法进行。这就要始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及时妥善地处理在改革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要严厉打击破坏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和危害社会安定的各种犯罪活动,始终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二十年的伟大实践说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只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把全国十二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只有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因此,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自觉维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必须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加强党的队伍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
  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我们可以预计,再过一个五十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党的十五大所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会成为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