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大包干”推进农业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4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奋进的50年 安徽专版

“大包干”推进农业大发展
21年前,被“大忽隆”闹腾得越来越穷的凤阳小岗村人,拼着性命闹改革,带头搞起“大包干”,从此告别了“红芋面,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苦日子,也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安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到1998年,全省粮食每公顷单产平均增加到4324公斤,年人均占有量增加到435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80.16%和37%,棉、油单产及人均占有量同样大幅度增长。
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刮金板”,原来的破村落变成了新庄园,许许多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圆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梦。解放初期,安徽农村用电、电话、交通、农业机械都是零,到改革开放之初,许多地方也没有实现“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梦想。“大包干”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党和政府积极帮助农民发展农村用电、交通、通讯和农业机械,四项建设取得日新月异的进展。
1983年,凤阳农民率先自发筹资办电,各地纷纷采取电力部门、地方政府、农民群众“三个一点”的办法大力办电。到1996年,安徽省成了全国第9个村村通电的省份,全省农户通电率由1978年的38.88%上升到1998年的96.7%。到去年底,全省已有29355个行政村通了电话,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5.6%,有80多万农户把电话线扯到了自己家里。电话沟通了大市场,农民坐在家里,就可了解行情,推销产品。“公路通,百业兴”,“要想富,快修路”,越来越多的农民弄懂了这个道理,把修路看成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环。各地农村积极修建机耕路和县乡及乡村公路,截至1998年底,通汽车的行政村已达28135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2.07%。全省农业机械化也迅速发展,到1998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46.58万千瓦,居全国第5位。
枯燥的数字饱含着巨大的含金量,为“大包干”铸造了一枚枚闪闪发光的金牌。然而,最早得益于“大包干”的安徽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1993年,从阜阳试点开始,安徽又率先开展了土地第二轮承包,“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逐步完善配套措施,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深化农村改革的这一创举,使“大包干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安徽省适时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实现“规模+特色+品牌=效益”,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目前,全省已有17.3万公顷土地转移到种田能手手里,实现了与其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目的,土地产出率普遍大幅度提高。随着富余劳力的转移,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安徽省为了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实施“扶大、扶优、扶强”工程,促进“两个转变”,到去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年营业收入已达2966亿元,实现利税291.5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2.5倍、328.6倍和158.7倍,增长速度多年居全国先进行列。
(附图片)
中国最大的洗衣机生产企业——合肥荣事达集团年产300万台的现代化洗衣机生产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