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吉林大地绘新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5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吉林大地绘新图
  中共吉林省委书记 王云坤 吉林省人民政府省长 洪虎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勤劳、正直、勇敢的吉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吉林这块曾经是贫穷落后、饱受侵略者奴役的土地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吉林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52—1998年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7倍,达到15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达到5916元。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全省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明显提高。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产业化生产达到新水平。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相继跃上了100亿公斤、150亿公斤和200亿公斤3个台阶,199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250亿公斤。吉林幅员面积只占全国的1/50,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25,而目前生产的商品粮已占全国的1/10,国家专储粮已占全国的1/5,玉米出口量已占全国的1/2,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玉米出口量和调出量连续10多年居全国之首。同时,依托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吉林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形成以粮食、肉牛、生猪、肉鸡、参茸五大重点项目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作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吉林工业摆脱了长期以来产品品种单一、技术水平低下的落后状况,整体水平和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汽车、石化为支柱,以食品、医药、电子为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多层次、富有吉林特色的工业结构框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迅速崛起,涌现出了长春“汽车城”、吉林“化工城”、通化“医药城”、松原“石化城”等个性鲜明的经济区域。1998年,全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708.2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310.3倍。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工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今年1—7月,全省工业盈亏相抵后净盈利4亿元,国有工业企业盈利3亿元,实现了扭亏目标。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1980年以来,吉林省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了44.7倍,达到16.53亿美元。对外签订合同外资金额累计73.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2.08亿美元。全省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2个省级开发区建设进展迅速,已经成为吸引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50年来,吉林省科技、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和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700项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奖。生物工程、高分子化学、交通运输机械、光学仪器、计算机软件、农业科研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居于全国前沿地位。在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基础教育、发展多类型多层次教育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从贫困、温饱向小康的跨越。199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83年增长8.3倍和4.2倍,达到了4204.64元和2383.6元。
  吉林5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信心。面对跨世纪发展的繁重任务,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把握吉林的实际,努力把吉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吉林带入21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