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祖国至上——记担负国家迎宾庆典任务的武警礼炮中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9-26
第1版(要闻)
专栏:

  祖国至上
  ——记担负国家迎宾庆典任务的武警礼炮中队
  新华社记者 李清华 刘昕
  今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将鸣放礼炮,拉开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首都盛大庆典的序幕。正当担负礼炮鸣放任务的武警某部礼炮中队官兵为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秣马厉兵时,二月十日,江泽民主席来到礼炮中队。他兴致勃勃地察看了礼炮装备,仔细询问了官兵们学习、生活、训练和工作等情况,语重心长地勉励干部战士练好本领,为国争光。
  这个英雄集体曾先后四百四十五次圆满完成重大迎宾礼炮鸣放任务,多次光荣立功,并被武警总部授予“作风过硬的礼炮中队”荣誉称号。他们牢记江主席的嘱托,在五米炮位上,用特殊的音符谱写出一曲曲祖国至上的高亢乐章。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重大庆典和重要迎宾活动中,都要鸣放礼炮以示隆重热烈。一九八四年,我国恢复礼炮鸣放制度。担负共和国迎宾庆典鸣放礼炮任务的武警某部礼炮中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一次次重大迎宾庆典仪式上,用独特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向五洲宾朋送去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真诚心愿。鸣放迎宾礼炮,迎接国家元首是二十一响,迎接政府首脑是十九响,在乐队奏响两国国歌声中进行,要求歌起炮响,歌落炮停。多放或少放一响,就会被认为是改变了礼遇规格,在外交上造成不良影响。为保证万无一失,在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在礼炮兵们一丝不苟的操作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幕幕感人的场面。
  一次,礼炮兵在广场执行迎宾鸣放礼炮十九响任务时,遇到了十分恶劣的天气,暴雨夹着冰雹砸在炮筒上叮当直响。礼炮鸣放命令刚刚下达,被称为礼炮生命线的控制系统意外地发生联电现象,发射程序出现异常,导致分组交替鸣放的礼炮一、二炮未响,五、六炮却先响了。这时,一、二炮手以为炮已响过,将炮弹退出。紧急关头,负责装弹的炮手曾万春发现了问题,他眼疾手快,赶在发射信号到达之前,果断地将第二发炮弹推上了膛,在三秒内完成了开栓装弹闭锁一系列动作,保证了礼炮准数鸣放。
  “形象重于生命,祖国高于一切”。在天安门广场外交礼仪上,礼炮兵用严谨作风、钢铁纪律和辛勤汗水,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月9日,日本首相小渊惠三访华。广场上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鸣放礼炮要求炮手单膝着地操作,不一会儿,连烫带磨,许多战士的膝盖渗出殷红的鲜血。五班副班长岳彩进这一天恰值20岁生日。突然,一只小虫挑衅般地钻进了小岳的耳朵,他顿感奇痒钻心。汗水、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他使劲眨着双眼,硬挺着干净利索地完成了礼炮鸣放任务,过了一个不寻常的生日。
  迎宾仪式,遇恶劣天气可以改在大会堂内举行。而鸣放礼炮只能在天安门广场,任何天气下都要如期完成。为保证鸣放礼炮万无一失,每次执行任务前,礼炮兵都要进行严格的试炮和检弹,每发炮弹要翻来覆去查看几遍。试放中,有时膨胀的弹壳在膛内退不出来,直接影响下一发炮弹的装填。每当这时,战士们都毫不迟疑地把手伸进炮膛往外抠。在一次训练汇报表演中,班长杜建军刚打了一发弹,就发生了机械故障。小杜立即伸手去抠炮弹的底座,就在炮弹退出的同时,炮栓弹起,一下子卡住了他的三个手指,鲜血顿时染红了炮膛。
  为展示中国礼炮兵礼仪风采,礼炮手操作动作必须庄重、美观、大方。操炮时“跑三角”队形,8门炮24名炮手要求动作整齐划一,一次定型到位。每门炮的3名炮手必须在3秒钟内完成递弹、开栓、装填动作。为此,战士们每天要在方圆5米的炮位上,来回走动30多公里。为了达到要求,炮手们每天都要成千上万次地反复演练。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位外国首相访华,领略了中国礼炮兵的风采后,竖起大拇指说:“贵国的礼炮打得真好,使我的心都震荡了!”
  从1984年接受任务至今,礼炮已经更换了五代。每一次更换,都带来了训练方法的改变。为尽快适应任务需要,从指挥员到每个炮手都要进行强化训练。第二代礼炮装备后,开栓推力一下从5公斤增加到20公斤,训练难度和强度倍增。时值隆冬,寒风刺骨,战士们用钢铁般的意志进行艰苦的训练。每天成千上万次的推上拉下,使得双手血肉模糊,但礼炮兵们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了。
  为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首都盛大庆典上不辱使命,礼炮部队官兵时刻牢记江主席的谆谆嘱托,从一招一式严抠细训,一站、一跪就是两个小时。战士温海龙由于劳累过度,膝盖出现积液,肿出个小孩子拳头大的包,训练中几次晕倒,被中队干部“逼”进了医院。可没几天,他背着医生又悄悄跑回训练场。他说:“今生有幸作为一名礼炮兵参加国庆50周年庆典,是一名战士至高无上的光荣,谁愿意放弃这一机会呢?”
  原指导员于志加结婚的日子定在3月24日。按照家乡习俗,良辰吉日一旦定下就不可更改。眼看婚期临近,家中三封电报催他回家完婚。这时,上级下达预令,3月24日有重大迎宾任务。一边是自己的终身大事,一边是国家的迎宾大事,家事国事赶在了一起,于指导员心里的选择清清楚楚。3月24日,当隆隆的礼炮响彻在共和国上空时,于指导员的家中按当地习俗,举行了一个“没有新郎的婚礼”。
  礼炮中队组建15年来,官兵走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视礼炮为第二生命的情结从未改变。礼炮部队原来使用的86式礼炮设计寿命只有5年,在官兵手中竟奇迹般地使用了11年之久。负责研制86式礼炮的工程师,对该炮进行检查后,感叹地连声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礼炮中队能把礼炮保养得这么好,没想到礼炮的寿命延长到这么长,没想到战士们用这样的礼炮胜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迎宾任务。
  礼炮兵们都有一条有特殊意义的皮腰带。在这条腰带上,战士们用密密麻麻的字迹,如数家珍般地记下了他们服役期间完成迎宾礼仪和重大庆典活动鸣放礼炮的时间和次数。当兵3年,一个礼炮兵至少要在广场上参加50次以上的礼炮鸣放任务。礼炮兵们用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着对祖国的忠诚。
  由于长时间高分贝炮声的震荡,礼炮兵的听觉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也许再也不能像常人那样欣赏动听的音乐,但他们心中却永远激荡着一曲祖国至上的交响乐章。(附图片)
  1999年2月10日,江泽民主席视察武警礼炮中队。新华社记者吴森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