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凤台县灾区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2-20
第2版()
专栏:

凤台县灾区纪行
新华社记者 龚灏 储少彬
最近,我们访问了淮北最重的水灾地区——凤台县。在砭人肌骨的北风中,我们登上了人们为躲避洪水而集聚过的禹王山。这里虽还可以看到曾埋过锅灶的痕迹,但四处的面貌都变了。一望无际的小麦、大麦、油菜、蚕豆等等作物幼苗,像绿色的绒毡一样铺满了田野。山下的农民说:大水以后,我们缺种籽,国家给运来了;我们缺农具,铁木工人为我们加工赶制出来了;耕畜缺乏,有互助合作组织也能解决了。梁庵乡刘文胜互助组的组员向我们解释了他们如何战胜秋季播种的困难。他们说:大水以后他们什么也没有,正愁没法秋种的时候,国家根据他们的要求贷放了各种农具和几百斤麦种,播种了九十三亩小麦。我们访问过的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大致也都是这样。全县已有一百五十多万亩土地完成了秋季播种。
在我们访问刘集区李家老庄时,贫农李家善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他住的新屋,就是当地人民政府从涡阳运来麦草,从毫县运来秫秸帮助他盖起来的。他感慨地说:“一九三一年,大水冲倒了我仅有的三间房子,那时候,没有谁来帮助,我只好把刚生下来的儿子用箩筐挑着出去逃荒。隔了两年,才算勉强修好了两间屋。”今年的大水中,他家是另外一个光景,由于参加互助组,十九亩多地全都种上了小麦。据县里的干部说,像李家善这样由国家帮助盖起来的房屋,现在凤台县已有十万多间了。
十二月三日,记者在凤台县毛集,遇到了赶集。这天风雪刚刚停歇,集上已有不少的人。在这里看不到谁因生活所迫而出卖衣著和家具的现象,但在集场上有大量的鲜鱼鲜虾,还有草鞋、麻绳等家庭副业产品。出卖这些产品的人,大多是互助组的组员或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他们出卖了副产品,正在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凤台县农民为了积蓄明年春耕的口粮,他们很节约,减少了吃干饭,并在饭里掺着一些菜蔬。高皇区程家书农业生产合作社秋种中,在麦地间种早熟的菜蔬,明年春天就可吃到这些菜蔬,还可以播上秫秫。这样既不影响小麦收成,又能增加粮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