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学界耆宿见证五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05
第2版(要闻)
专栏:

  学界耆宿见证五十年
  本报记者祝华新
  共和国50周年华诞之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国庆座谈会上,74岁的考古所研究员王仲殊动情地回忆起50年前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情形,那时他还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四年级学生。他说,虽然20年代末的殷墟发掘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的序幕,但真正形成门类齐全的学科规模是在解放以后。过去,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的记载曾经受到质疑;如今,通过甲骨文的碳—14测定不仅能给出商的具体年代,而且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文化的关联也成为学界的共识。中国学者充满自信地宣称,我们已走出疑古时代!
  农村发展所研究员王贵宸由衷地赞道:目前是中国社会科学最好的发展时期。他以农村研究为例说,改革以来,学术界为包产到户、温州模式等辩护,在80年代中期对农业发展后劲问题的警告,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压力,还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最后提请老专家研究一个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不仅包括认识自然并推动改造自然的自然科学,还应该包括认识社会并推动改造社会的人文社会科学。谈起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首先想到瓦特发明蒸汽机,却往往忽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巨大作用。李铁映说,专家们对社会改革提出过大量的建议,希望也能对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改革作些研究,为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科研体制献计献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