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烂漫礼花的背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0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烂漫礼花的背后
  本报记者董建勤
  国庆之夜。“咚——咚——咚——”,三声激昂的礼炮巨响拉开了万民欢腾的序幕。随后,170余种礼花飞升、绽放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花团锦簇的“祖国颂”、镶嵌着椰树图案的“澳门之星”、菊花状的“世纪之歌”,还有那配有《走进新时代》豪迈乐曲的焰火……这些绚烂多姿的精灵,显示出精心的设计、优美的造型、超常的艺术感染力,把晚会浓烈的欢庆气氛推向了高潮。
  无疑,礼花礼炮燃放作为庆典的闪光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本着“隆重热烈、规模适度、注重效果、注意节约”的原则,有关人员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在花弹的选定上,采取全国礼花厂家竞争、统一招标、政府采购的办法,从千余家烟花厂中确定8家,既确保质量又节约开支;在设计编排上,选定形、声、色和高低起伏的立体画面等“四要素”来突出效果,首次结合晚会的要求确定了“喜庆、开拓、奋进、欢乐”等4阶段的鲜明主题;在施放手段上,大胆引进电控施放系统,提高了安全系数。
  承担施放任务的是具有光荣传统的北京武警总队第十一支队。这支全国唯一担负鸣放礼炮、施放礼花任务的部队,先后完成过国庆35、40、45周年等重大庆典,果然不负众望。
  在为期半年的训练中,支队坚持每日一过关,每周一考核,逐人逐动作验收过关,及时讲评张榜公布,直到合格为止。炮手每天行走50公里,装填炮弹数千次;不仅白天练,而且晚上练。炮手的手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走过的路锃光发亮,但无一人叫苦叫累。
  在“百人操作如一人,百发齐放如一声”的背后却有着沉重的付出:全支队有86名干部战士主动推迟探亲,13名干部推迟婚期,36名同志主动提前归队,63名带病坚持工作。副支队长张德辉孩子患阑尾炎因延误化脓,小手术变成了大手术;副大队长巴志刚爱人生孩子,硬是坚持到底;燃放第一炮的王新凯患急性阑尾炎,坚持训练……
  施放任务本身就有危险!有可控制的因素,也有难以预测的因素。稍一不慎,花弹就易于“高空不炸低空炸”;对搬运、储存等多环节,操作细则想不到不行,措施不到位也有隐患。“千头万绪,大喜的日子不能发生一点儿问题”成为全支队上下的信念。
  还有,千钧一发的现场,更需要指挥得当,处变不惊。“分别比预定晚发和早发了一个口令,那是多么紧张、难忘的精彩一幕啊!”礼花礼炮施放执行指挥张德福感叹地说。为突出效果,他曾通过预演认真地总结了最佳指挥时机。但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的“大会开始”稍一停顿就被现场群众的热烈掌声所打断,他沉着地直到听清楚“鸣礼炮”才下达“放”的口令,比原计划整整推迟了4秒,而与国旗护卫队的配合则处于最佳状态;在联欢晚会第二阶段的礼花施放时,由于配乐焰火提前10秒结束,如按原计划施放,则会中断焰火,影响夜空礼花效果,他又果断地提前下达了“预备——放”的口令,使晚会气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礼花烂漫更是群体协作的心血结晶,在施放战士背后还有幕后英雄。涉及礼花礼炮任务的有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公安、消防、交通等数十家单位和北京市各区县,他们的精诚协作成为“前方”战士的坚强后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