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迈向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厦门50年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08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迈向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
 ——厦门50年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92年厦门市被评为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之一;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0亿元,比1997年增长16.2%,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4个特区城市之首。
  解放前的厦门,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业消费性岛屿城市,面积只有12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7万人,经济基础十分脆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人民生活困苦。195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2503万元,外贸出口总值130多万美元。
  解放之初,由于海峡两岸对峙,厦门地处海防前线。潜伏特务的破坏,金门的炮击,台湾飞机的轰炸,给厦门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带来重重的困难。但是,英雄的厦门人民白日荷锄夜枕戈,一手拿枪保卫祖国的海防,一手坚持生产,发展经济。1954年,抓住国家修建鹰厦铁路的机遇,以移山填海的精神,修筑厦门海堤,使厦门岛与内陆相连,成为人工半岛,对加强海防和促进厦门及闽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后,在党中央发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抓住机遇,利用修建海堤所节约的资金,用三年的时间,在荒凉的杏林镇兴建一批工厂,形成规模可观的工业区,奠下了厦门工业发展的基础。1973年,日理万机的周总理,顶住各种压力,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翌年,克服“海防前线不宜搞重点建设”的影响,国家计委把东渡一期工程列入国家“五五”计划建设项目,厦门抓住机遇,加快东渡港区的建设,昭示着沉寂多年的厦门港启锚远航。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之后,一系列政策优势,给厦门带来了历史的机遇。1981年10月,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兴建出口加工区。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亲手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随后,国务院又决定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整个厦门岛,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又先后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及市辖海沧、杏林、集美为台商投资区,在区内投资按现行经济特区政策办理。1992年11月,国务院又批准厦门建立象屿保税区。1994年全国人大授予厦门在特区范围内制定法律规章的权力,从而使厦门形成了全方位、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厦门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
  在发挥政策优势的同时,厦门注重发挥区位优势,打“台球”,打“侨牌”,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外资和利用外资。截至去年底,累计签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523项,合同外资总额达152.36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91.25亿美元,开业三资企业3987家,外商投资实际到资率59.9%,居全国前列。全市“三资”工业企业产值399.68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产值的82%。引进19家外资金融机构,其中有12家营业性机构和7家代表处。
  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层次不断提高,国际著名的大财团、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到厦门落户。目前,全世界前1000家跨国公司已有日本松下音响、德国林德叉车、瑞典ABB开关、美国戴尔、柯达等31家、33个项目落户厦门,以及来自台湾的厦杏摩托、翔鹭涤纶化纤、正新橡胶等在厦投资兴业,有力推动厦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
  对外经贸的迅猛发展,是厦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厦门已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去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75.47亿美元,对外出口超千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38个。其中,对香港、台湾、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的出口额均超过1亿美元。
  厦门经济特区在利用外资的同时,经济总量、经济规模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形成电子、机械、化工、电力四大工业支柱,组建十大集团。到去年底,市属有52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超亿元,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的有7家,已有20家企业进入全国工业企业500强或全国500家最大外资企业,有10多种产品成为我国主要的生产出口商品,其中钨制品、电容器、装载机、铝箔、电话机、蘑菇罐头等工业产品出口销量居全国前列。
  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去年,全市职工人均工资达12799元,比1978年增长19.64倍,年均递增16.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97.93亿元,比1978年增长231倍,年均递增31.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4.05平方米,上升到1998年的11.62平方米。伴随着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大部分居民购买了住房,住房装修也逐年呈现高档化。
  50年的艰难奋进,20年的改革开放,厦门纵贯着一条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增强综合国力的脉络。目前,不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招商会展中心,商贸旅游口岸,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的窗口,并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而且,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框架,为跨入新世纪打下了坚实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