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尼罗河之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1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尼罗河
  之歌
  〔马来西亚〕戴小华
  尼罗河,是埃及人又爱又惧的一条河,她既温柔,又凶暴。她为埃及带来了富饶,也带来了灾难。
  可以说,埃及人的命运是与尼罗河纠结在一起的。所以,不管这条生命之河如何施恩或肆虐,对家住尼罗河畔的埃及人来说,都是他们必须行唱的歌;人世的沧桑与老天的造作,在这里交集着他们一生的悲欢!
  尼罗河,是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它和中国的黄河一样,有着特有的沉重和丰富的内涵,决非一般河流可以比拟。所以,自古以来,歌颂尼罗河的诗篇,就像繁花开满枝头一样地传诵在埃及。
  中国的历史曾被人用“黄河忧患”来比喻。那么,如用“尼罗河忧患”来比喻埃及的历史也是恰当的。
  在未利用现代科技控制尼罗河河水之前,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风雨每年导致河水上涨,洪水直泄两岸,泛滥平原,年复一年,堆积了一层厚厚的冲积土。由于埃及几乎全年不下雨,居民种植谷物完全仰赖河水。所以,与其干旱,当地的农民反而期盼尼罗河泛滥,他们说:尼罗河的泛滥虽令沿岸田园受到损害,但仍是具有建设性的。因为大水退后,留下的淤泥含有丰富的养分,可以为下一季作物带来好的收成。于是,古埃及文明就这样奠基在肥沃的土壤上了。
  游埃及,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在尼罗河上乘船溯流而上。有些游船上的设备和服务甚至可以和最高级的旅馆媲美。
  静坐在甲板上的游泳池旁,望着布满棕榈树的河岸静静往后退去,我思绪万千。中国和埃及都是靠水而生的农业大国;然而,水却非过去的人类所能主宰。当人类对大自然束手无策时,就人穷求天。于是,每当尼罗河泛滥,人们总要丢一个漂亮的少女,作为对尼罗河的献礼,这和中国的“河伯娶妇”的传说很相似。
  或许就这么逐渐塑成了这两大民族在性格上的共通性。不过,埃及人较中国人更相信人和万物会死而复生。正如同日出日落,水涨水退,花开花落一样。由于对大自然不变的周期循环的体悟,古埃及人崇畏太阳和尼罗河,将尸体做成木乃伊并建造死城。再生,成为埃及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奇怪的很,就在我沉吟低回的这一刻,居然想起了川端康成。一天,他坐在桌前,凝聚神情,什么也写不出,对于一个作家,文才枯竭了,就等于死了。于是,他走到煤气炉前,把炉子打开,却不燃火,他深深地吸气,深深地吸,一直吸到控制不住,颓然倒地。
  古埃及人觉得,值得留下的是肉身不灭的木乃伊,川端康成却认为,值得留下的是永垂不朽的文学巨著。
  船继续行至阿斯旺水坝。一进入水坝的闸门,船就像乘电梯似地逐渐升高,这情形使我忆起游长江三峡时,船过葛洲坝的情形,两者的设计几乎完全一样。
  阿斯旺水坝是英国1902年建的,为了有效地控制尼罗河的流速和发展植棉业。水坝在当时堪称工程学上的奇迹,埃及的福利和繁荣也因此有了显著的增进。在1912年和1932年,水坝分别加高了两次。1952年纳赛尔上校从英国人手中接掌政权后,苏联提供贷款和技术给埃及,为了兴建这项巨大的工程,参与的工人有3万名,历时10年,水坝才在1972年完工,从此可以预测控制水量,埃及的供水量终于有了保障。
  水坝所提供的廉价电力,使得埃及的工业快速成长,特别是食品加工和纺织业。其它如水泥、汽车、轮胎、电器用品,甚至军事设备的制造及一些重工业,都获得了廉价电力的配合。
  最后一晚,船上特为游客安排了“尼罗河之夜”,每位游客被邀请穿上埃及人的传统长袍“格拉比亚”,我们与船上的埃及人和游客同乐。欢宴后,回到房中,望着窗外静静流过的河水,心中几度澎湃汹涌。由于认识了河流与人紧依无缝的情感,望着尼罗河,就不再只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情感,不是感伤,而是感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