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薪尽火传数千年突飞猛进五十载中医药生机焕发展新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10
第7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薪尽火传数千年突飞猛进五十载
  中医药生机焕发展新颜
  本报记者丁伟
  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首都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话50年来中医药事业的辉煌成就。结合亲身经历,述说今昔巨变,著名中医专家王绵之等人感慨万千。
  从“废止旧医”案到把发展传统医药列入宪法,从注重西医到中西并重,中医药学的法律地位和科学价值得以确立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千百年来,它以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从明末清初起,随着西学东进和列强入侵,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学向我国传统医学发起严峻的挑战。受“手术万能”思想的影响,一些人认为中医药学“概念模糊,缺乏实证,配伍粗糙,较西医学远为滞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竟有当局要人两次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世卫生之障碍”的提案,中医药面临何去何从的尴尬境地。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1957年10月,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中国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发展传统医药载入宪法。受此鼓舞,中医药在临床、科研等方面捷报频传。无论是常见病的防治还是诸如大面积烧伤、多脏器衰竭、白血病、糖尿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医药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如今,中西医结合不仅成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追求,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认可。
  法律地位和科学价值的确立为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1998年,全国中医医院已达2500多家,床位25万余张。一个以中医医院为主体、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从丸散膏丹到饮片针剂,从师徒传承到远程教学,中医药从历史深处走来,大步走向现代化
  一提到中药厂,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简陋的生产设备,落后的生产方式,药粉弥漫的生产环境和原始的手工操作。但走进北京同仁堂制药集团的生产车间,只见现代化的不锈钢流水线有序地运转着,偌大的车间里找不到一根草药,闻不到一丝中药的气味。集团负责人介绍说,同仁堂已告别手工操作,产品除传统的丸散膏丹外,包括饮片针剂在内的几十种剂型都能生产。不仅如此,经过解放后尤其是近20年来的长足发展,同仁堂已由一个手工作坊、百年老店变成一个拥有几十家成员企业的大型集团。
  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使中药制造业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中医药师徒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扩大了传统医学的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速度和效率。目前,全国高等和中等中医药院校已发展到80多所,在校生近10万人,累计培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硕士4400余名,博士400余名。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中医院校开辟远程教学课堂,借助现代化的声讯手段,为中医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科技使中医药科研如虎添翼。本着“尊古不泥古,继承不失宗”的原则,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围绕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协作攻关,揭示中医“证”的科学内涵,致力于中医药自身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不断取得新进展。其中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明、针刺镇痛机理的揭示、针麻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冬虫夏草的人工培植等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世界医学界广为称道和推崇。
  从民间应用到官方重视,从来华求学到跨国办学,中医药打开了通向世界主流医学体系的通道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中医药对外交流曾经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扶桑,日本掀起中药热;一次是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中医药传入亚洲、美洲、欧洲等一些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长期将中医中药看成“旁门左道”,只准许中药作为原料进入,应用只限于华人圈子和民间。本世纪70年代起,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针灸首先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重视和应用。以此为起点,中医药逐步进入西方国家官方的视野。古老的银针打开了中医药通向世界的大门。
  从那时到现在,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已完成了从民间应用到官方重视的转变。美国、德国等国家先后通过法案,放宽限制条件,允许中药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或直接作为药品注册上市。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国家开始考虑用立法的形式,正式承认中医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加以管理。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还在正规大学里开设了中医学院或中医专业。
  在文化日趋整合的今天,以整体认识、辨证施治为特色的中医药学“从幕后走向前台”,引起越来越多接受实证教育成长起来的西方人的关注。由此带来中成药出口贸易额的稳步增长和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空前活跃。据统计,目前来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占第一位。许多中医药院校开办了留学生和外国进修生教育,仅北京、上海、南京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就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针灸医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行一步,分别在英国、澳大利亚开办中医专业本科班,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与本世纪初西方国家纷纷来华开办教会医院形成强烈反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